2008-08-13 00:00:00 作者:姚静 来源:今日高邮
别让生活垃圾“遍地开花”
市民广场是市民轻松休闲的场所,正因为此,不少市民总喜欢随身带些小零食,问题是,吃完零食,却无视果壳箱的存在,草坪里、林荫小道上、广场上、石凳下、河边……到处都留下了瓜皮、果壳、塑料袋、纸巾等,让游人生厌、保洁人员头疼。
现状:乱扔垃圾习惯成自然
场景一:广场入口处林荫道两侧的石凳上坐着几名年轻的女子,交谈中不时将手伸向一只盛满葵花籽的红色塑料袋。没过多久,塑料袋便空空如也,几人拍拍手离开广场,地上留下几堆瓜子壳。
市民随手扔掉的塑料袋。
场景二:下午4点多钟,广场美食城内又迎来一批批市民,一中年男子追着刚跑出门的儿子,用美食城的纸巾擦了擦儿子的小嘴,然后将纸巾抛到地上。再看看美食城的门口,饮料杯、餐巾纸、塑料袋,遍地开花。
一老太太在拽广场内树上的树叶。
场景三:早晨8点多,两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拎几只装有蔬菜的塑料袋走出广场,再瞧瞧河边的小桥上,被拣下的菜叶、剥下的毛豆壳撒了一地。
处理:面广、量大
6日上午8:30,记者来到蝶园广场,老远就看见保洁组的班长陈玉琴及其他两名保洁工人正用大扫帚清扫广场上的落叶及垃圾。陈玉琴从河边的石凳旁扫出一摊毛豆壳,无可奈何地说:“广场上能坐的地方经常会有一些豆壳之类的垃圾,主要是一些早晨买完菜就来锻炼的人,锻炼结束了就会就地拣完菜再回家。还有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们,喜欢买完菜相伴来到广场上,边聊天边拣菜。”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风吹过的时候,刚被扫聚拢的树叶、杂物又被吹到四周,往往一条林荫道,保洁工人要来回扫上几趟。 “早上5点多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到现在早饭还没来得及吃,水也顾不上喝一口。”
陈玉琴告诉记者,不少市民还喜欢把垃圾丢弃在河边的草坪里,用扫帚没法扫,只能弯腰去捡,丢进河里的,就只有用网去捞。保洁组工作人员每天要从早上5点多忙到中午收班。
众人评说
市民黎大妈:我偶尔也会在广场上拣菜聊聊天,看到保洁车的时候会主动把垃圾扔进去,尽量不在地面上留垃圾。
市民顾先生:乱扔垃圾是很多市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习惯,光靠宣传可能还不够,最好遇见就罚款,这样更能长记性。
赞化中学学生小倪:在广场内看到塑料袋、饮料瓶,我都会主动拾起扔进果壳箱。对于习惯扔垃圾的人,应该让他们做一天保洁员,这样才能体会保洁员的工作有多艰辛。
市民观察团成员局民秋:今年“七一”我们在广场内参加了一次义务劳动,感觉广场上生活垃圾居多,乱扔现象比较严重,要杜绝这种现象,我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对一些不遵守规定的市民可以进行罚款。
市城管局副局长潘万宝:乱扔垃圾说明市民的文明习惯还不到位,管理人员应加强管理与引导。建议增加广场的保洁设施,如果壳箱等,同时加大管理力度。
保洁员陈玉琴:希望市民能够像爱护自己家里的环境一样爱护广场的环境,同时能够换位思考,尊重我们的劳动。
文明行为指南
防止垃圾乱扔攻略:
1、加强宣传,在蝶园广场的各个进出口及场内显眼处树立文明市民标准宣传牌,同时在场内配齐足够的果壳箱,并利用广播进行循环播放,时刻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随地乱扔垃圾。
2、保洁人员应加大巡查力度,一旦发现,即要求其自行处理,并处以一定额度的罚款;对于拒不接受处罚的人员,应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其参加义务劳动。
3、广场内应配备分类垃圾桶,便于垃圾的回收,变废为宝,与此同时,可开辟塑料瓶、易拉罐瓶等的回收处,支付相应的货币给回收人员。
相关链接 1.上海:要求居民实行分时扔垃圾 周一扔易拉罐、周二扔废玻璃、周五扔废电池———这是上海人扔垃圾的做法。上海市市容环卫局废弃物管理处有关负责人称,在试点小区中,可燃垃圾(日常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旧灯管、油漆等)和废玻璃垃圾,被要求分别投入指定的垃圾箱,同时要求居民实行分时扔垃圾,即可在每周二、周五扔废玻璃,可在每周五扔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天天可扔。 2.日本和英国:不贴标签的垃圾,垃圾处理公司不回收 在日本和英国,垃圾都是居民事先进行分类,然后贴上标签放在规定的地方,由专门的垃圾处理公司来回收,如果不贴标签他们是不回收的,而且被管理部门发现后,居民还要被罚款。 3.美国:在厨房下水道装粉碎机 在生活中,厨房垃圾占了生活垃圾的一半以上,但这些垃圾的利用率不高,如果运到焚烧厂,成本高,体积大,分量重,含水多,但热量却不高。因此,美国人的厨房垃圾,就是通过在厨房下水道入口装一个粉碎机,把厨房垃圾碾碎后排往下水道。 4.德国:90%以上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 德国专家许杭茨在参加“2006浙江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论坛”时说:垃圾是非常有用的资源,在德国垃圾分类已经有15到20年的历史,目前90%以上的德国居民都可以做到垃圾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四到五类,比如塑料、金属、包装物、日常生活垃圾。
随地吐痰:别方便了自己,危害了别人
对于随地吐痰,不少人认为区区一口痰,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选择一“吐”为快,殊不知,病从口入、病从口出,在蝶园广场这个市民最集中的场所,倘若人人都这样不经意间吐上一口,不仅满地遭殃,恐怕更会累及那些原本体质就很差的人……
现状:草坪、广场上痰迹斑斑
场景一:入夏后的某天早晨,一群中年人正在跟一位老师傅学打太极拳,其中一名男子突感咽喉不适,该男子迅速跑至人群外一阵干咳,洁净的水泥地上多出了一摊令人作恶的浓痰。
场景二:林荫道上,一对小夫妻俩正有说有笑地散步,丈夫习惯性地吐痰,一口痰落在了草坪上。
处理:无从下手
保洁员李研会告诉记者,绝大部分人都是随口一吐,扫都没法扫。还有一些人想把痰吐进果壳箱可又没对准,结果一口粘痰就挂在了果壳箱边上,我们不可能把果壳箱拆下来清洗,清理干净真的很难,无从下手。
众人评说
暑期回邮大学生郑峰:随地吐痰不仅是一种不文明现象,也说明当事人素质不高。在上海,连外来人员都不随地吐痰,否则就会被人指责素质低下。要杜绝这种不文明现象,必须加强对市民的教育。
市民石先生:要想改变随地吐痰这种现状,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见一次罚一次。
市新巷口小学学生王倩:老师教育我们在公共场所不可以随地吐痰,一定要注意公共卫生,随地吐痰会传播疾病。随地吐痰的人,我们应该让他自己清理干净。
市民观察团成员吴有珠:要从提高全民素质入手,营造注意公共卫生环境的氛围。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
市城管局副局长嵇朝玉:对于市民这种不文明行为,加强市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关键。
市人民医院医生周瑞祥:据科学检测,一口痰里有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个有害的细菌,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含有5000多万个结核杆菌。一旦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粘到灰尘上形成干燥的颗粒,飘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肺部就可能受到感染。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或结核菌毒力强就可能得结核病。因此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的危害性更大。
文明行为指南
从源头制止细菌的扩散,杜绝随地吐痰攻略:
1、多设立方便吐痰的工具,如小痰盂、塑料桶等;
2、在广场入口散发随地吐痰危害大的宣传告知单,或者在广场内的宣传栏张贴宣传漫画,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引起市民重视;
3、利用广播循环播放随地吐痰危害性告知,随时提醒广大市民;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发现即要求自行清理痰迹,对于拒不执行的市民每次罚款10元;
5、加大巡查力度,做到及时制止。
跟车辆乱停乱放说再见
蝶园广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不是公共停车场。但蝶园广场自兴建以来,几乎每天广场的入口通道两侧都会被一辆辆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小三轮车等塞得满满的,不仅影响了市民的进出,而且现象极其难看。
现状:车辆到处停放
场景一:早晨锻炼时间,几名中年妇女将车子一直推到蝶园广场内草坪边上,习惯性地用一把长链条锁把电动车与一棵小树栓在一起后,直奔广场内的舞池……
场景二:7月上旬某日,一老奶奶踏着辆小三轮车悠哉游哉驶入广场内,三轮车上坐着她的孙子。孙子不肯下车走路,奶奶干脆将三轮车推到了广场舞台上,让孙子坐在三轮车里欣赏广场风光……
场景三:2日上午,广场的每个入口处都摆放了几个铁护栏,禁止车辆随便进入。结果,一个个“铁将军”外,东倒西歪的不下几十辆车子,让原本就窄的入口处更加显得拥挤。
众人评说
市民陈小姐:蝶园广场本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不是停车场。不少人不愿意将车停放在场外是怕被偷,最好有专人管理,这样让市民放心把车停在广场外。
市民吴先生:大家一窝蜂把车子停放在场内,只会让大家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
广场管理人员戴小林:虽然宣传牌上一直明文规定车辆不许入内,但许多人仍然我行我素,车子推进广场内,每天我们搬出去的车辆不下几十辆。
市民观察团成员杨德宽:建议广场外能够明确停车位置,标上醒目的标志,并由专人协助有序摆放。
市城管局副局长林恩富:我们将通过广播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并由专人对车辆的停放进行指导,让市民有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
文明行为指南
杜绝车辆乱停放攻略:
1、坚决杜绝车辆(残疾人车、婴儿车除外)进入场内,凡违规进入者,一经发现,处以相应惩罚;
2、场外设立专门停车位,并标上醒目标志,与此同时,应由专人协助指导车辆的有序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