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9 00:00:00 作者:姚静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10月7日是重阳节。当天,记者应邀来到水部楼社区。在社区的托老所里,记者看到,一群可爱的老人们以包饺子的形式庆祝着自己的节日,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0多岁,最小的也已过花甲之年,他们边吃重阳米糕边包饺子,有说有笑,好不热闹……见到记者,老人们十分开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告诉记者:“我们今天开心啊……” “我们主任待我们跟亲人一样……”
重阳节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亲手包的饺子。
托老所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看得出沈宝龙在大家心中的威望,这不,大伙都推荐他先跟记者谈。沈宝龙告诉记者,退休后,他就主动担任了水部楼社区的社区委员,无偿地为社区的老人们服务,同时还担任了市劳动局退管中心成立的退管小组的小组长,平日没事就组织一些精神好、有活力的老人们去蝶园广场、公园跳跳舞、散散步,让老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现在有了托老所,老人们有了固定的娱乐、学习、聚会、交流的地方,大伙都高兴得不得了。”老人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家家生活水平都上来了,不缺钱,如今的老人追求的就是精神寄托,而托老所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感情的平台,真正让我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友。”
恩爱风趣的沈宝龙夫妇。
在托老所里不再寂寞
“托老所成立后,我跟我老伴就是这里的常客了,上午在家做做家务,下午就到这里来打牌、聊天。”退休党员姜永健告诉记者,托老所各项娱乐设施齐全,在这里,老人们可以看书、下棋、看电视、健身、打牌、休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我们也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白天子女们上班,我们到这里来打发时间,跟老朋友唠唠嗑,不再孤独、寂寞了。”
托老所休息室。
社区是我的娘家
“社区是我的娘家。”这是周寿霞奶奶看见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周寿霞告诉记者,前不久自己母亲去世,这事被社区知道了,社区主任主动上门慰问,让她感动不已。周寿霞说:“社区主任待我们如亲人一般,平日里嘘寒问暖。现在社区的托老所成立了,我们有事没事都来走走,心情开朗了,人也感觉年轻了。”
正说着,旁边的周桂云奶奶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即兴朗诵诗一首:社区待我如亲人,我爱社区如我家,重阳老人来聚会,大家欢庆笑哈哈。周桂云告诉记者,自己心脏不太好,以前总喜欢独自闷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自从有了托老所,这里的老人是越来越多,而自己也在这里找到了好些谈得来的老友。“今天重阳节我儿子媳妇来接我去吃饭我都不肯,我可舍不得离开大伙!”
副市长乔国银为我市首家托老所揭牌。
在这里感到很幸福
在这群老人当中, 62岁的汪兆乾老人自小听力不好,至今仍是单身,和91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采访时,汪兆乾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兴奋得不得了。他掏出刚办理好的低保手续比划着告诉记者,这是在社区主任的关心下办下来的,逢年过节社区还会买很多东西去看望他,在托老所里,自己感到非常幸福,非常开心。
91岁高龄的孤寡老人徐粉洁告诉记者: “老主任好,现在的主任也好,平时送米、送粽子给我,我们都是好朋友。”徐粉洁告诉记者,现在自己也有几百元的低保呢,苦了一辈子,没想到年纪大了,反而在托老所里过得开开心心、舒舒服服。
十点半,社区张主任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并安排年纪最长的老人先尝尝,记者也应邀尝了几个,咬一口,咸淡适中,真的很香……
尾记
老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托老所,说白了,就是老人们的“幼儿园”,白天让老人们在这里共享集体生活,晚上再各回各家尽享天伦之乐。在水部楼社区托老所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爱。
链接:
托老所是指近年来在西欧、日本等国兴建的各种类型的“老人之家”。大体上可分三类:一是收容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二是收容生活可部分自理,还需要部分照顾的老人;三是收容生活上不能自理,患有各种慢性病或残疾的老人。
世界闻名的丹麦哥本哈根市“老人镇”就是一种全托性质的老人之家。它具有床多人众、设备完善、规模大等特点。每位老人住一间房子,走廊宽阔,庭院华丽,生活十分舒适;而且为老人健康服务的理疗、康复治疗等设备既新又齐全;同时还有文娱场所、餐厅、咖啡间、小卖部、理发室等。
日本东京都养育院板桥老人之家也属此类型。老人们生活在集体中,生活有规律,而且老人们可以参加编织、写字、作诗、绘画、插花、下棋、学歌舞、做木工、泥工和其它手工艺,精神有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