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4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兼说高邮文史爱好者项俊东先生
年近不惑的项俊东先生,特意自费在《高邮信息》和《今日高邮》网站做广告,宣传介绍他个人创办的“高邮文史爱好者之家”网站。对此,有人支持,有人不解。
记者认识项俊东先生,是在前几年举办的邮文化节中,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毛遂自荐地向来自天南地北的八方嘉宾、游客介绍高邮的人文掌故、历史变迁。前不久在我市举办的“风韵秦邮”摄影大赛的活动中,又出现了他的身影。他一会儿活跃在常州老年摄影协会的人群中,一会儿又坐上扬州老年摄影家研究会的大巴上,滔滔不绝地介绍高邮的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
去年,记者与他有过一次合作。高邮长途汽车站又一次搬迁,记者打算写篇有关我市交通发展变化的文章。项俊东知道后,十分热情地向记者推介了几十枚高邮地区早期汽车票。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在南京夫子庙古玩市场花了上百元买来的。记者感慨地说道,这价不菲啊!项俊东说,他对有关高邮的文史资料都很感兴趣,而且十分担心,这些资料会在不经意间流失、流逝。因此,只要自己有能力的就去保护它、收购它。
这几年来,项俊东自己掏钱购买了重几百斤的“圣旨”石牌两块,捐赠给市博物馆。向市档案局捐赠的文物资料有:高邮政协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全体人员合影照片(档案局仅有高邮县第一届人代会的有关照片);高邮县“文化大革命材料”一套,《高邮民歌集》(部分)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项俊东先生2006年花钱买来一块长37厘米、宽29厘米、厚5厘米的大明万历三十八年(1602年)的砖质“土地券”(已残破)。近日,记者在项俊东先生的引荐下,有幸目睹了这块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的文物。
这块砖质“土地券”很重,形状好似箩底砖。但从其四边有波浪纹、四周有如意云朵(下方两处已损坏),下底部位还有水槽的构成来看,这块砖质“土地券”应该是镶嵌在墙壁上的,如照壁之处。
砖质“土地券”上文字书写格式,犹如古典书籍格式,由上至下,从右至左,共有15行,每行宽约2至3厘米不等,字迹欠工整,且大小不一,纹路肤浅。经书法名家殷旭明先生鉴赏,“土地券”上文字的刻写当为工匠所为,而且文中还有错别字,肯定不是出自名家之手。
“土地券”文字字体虽然欠佳,可提供的信息,却是十分有效的。第二行中文字:大明万历三十八年岁次庚戍四□初□□乙酉玫(见下图);第三行文字:直隶扬州府高邮州太伍 □□河□□居住;第四行文字:信士孝勇王选等□领家眷等□伏素□□□;……第七行文字:路界南至高田东至□□西至白虎□;第八行文字:买得价白银伍两十钱□□□;……第十一行文字:□□□令工匠人修茔安告已(应为“以”)后永保亡鬼子孙的吉□□;最后一行最后一句文字:子孙永远十全富贵。
从以上这些略能辨析的文字中,可以说,为我们也提供了些“有效信息”的实物例证。
由这块砖质“土地券”,记者推想,其砖块是为“土地券”特制定烧的。砖块从窑中出来后,由工匠用凿子刻下文字。因此,除了“砖质‘土地券’”外,买卖两家都还有纸质“土地券”在握。而特制定烧的砖质“土地券”是专为镶嵌在墙壁上作“广而告之”之用。
由此再推想,原来这桩买卖可能不平常。以“土地券”中文字:“令工匠人修茔安告已后永保亡鬼子孙……”和“子孙永远十全富贵”,足以证明,购得土地来修茔的户主,是用“砖质‘土地券’”广而告之这则“直隶扬州府高邮州”文告以免日后,发生滋扰“亡鬼子孙”的事件,好让其“子孙永远十全富贵”。
记者另有一问,那么这砖质“土地券”是镶嵌在“亡鬼”修茔之地的土地庙上呢?还是镶嵌在“亡鬼”子孙居住地的住处呢?当请方家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