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6 00:00:00 作者:胡尔丰 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邮籍中校陈仲全
1989年入伍后,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干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在国防科工委指挥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深造的机会;他若干次主动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好机会,坚持留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他参与了从神舟一号至七号的所有箭船发射,他就是我市车逻镇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工作的陈仲全中校。
几天前,记者趁陈仲全回家探亲的机会,来到车逻保丰村陈仲全父母家,探访陈仲全的成长之路。
陈仲全和父母
陈仲全成长历程可以说带一点神奇。由于家庭贫困,1989年年底,高中只上了一年半的陈仲全便应征入伍,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勤务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西部大漠,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常年干旱少雨,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一般人很难适应,但18岁的陈仲全每天流着鼻血坚持训练。因为工作积极主动,组织能力强,到部队半年他就破格当上了班长。当上班长后,他更加认识到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性,每天注重向书本实践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要说吃苦我们大家都吃了不少,只是我比较幸运!” 陈仲全笑道。
如果说当上班长是因为幸运,那么陈仲全从“兵头”到指挥员,可以说是他坚持努力的结果。
到部队后,不管训练多苦多累,陈仲全坚持每天刻苦学习,1年零4个月后组织上送他到国防科工委指挥学院学习。
刚进入指挥学院时,陈仲全是49名学员中的第42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信念,他一头埋进课本中努力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令所有人惊叹!毕业后,陈仲全有不少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是他毅然选择回到条件艰苦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许多人都说他傻,可他却说,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人。
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陈仲全在发射测试站负责卫星遥测遥控技术。在正常工作的同时,他常常购买各种技术书籍回来钻研,同时虚心请教军内技师。半年下来,他就成了遥测遥控的技术尖子。“这个岗位是航天发射中心的关键岗位,在这里工作风险多,‘万一’的情况无处不在,生与死的考验如影随形,必须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据陈仲全介绍,发射测试站官兵当时流传这样两句话:“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这些话绝不是口号。”陈仲全神情凝重地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家都有这种献身精神,时刻准备着把一生献给国家,献给国防科技事业和航天事业。
由于各方面成绩突出,不久陈仲全获得了到有“军中北大”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深造的机会。期间,陈仲全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每学年都是全优学员,受到了军队首长和同志们的一致赞誉。
面对扑面而来的鲜花、掌声和荣誉,陈仲全没有飘飘然,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经过静心思考,他再次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条件更加艰苦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野战基地工作。从组织干事、党委秘书到政治协理员,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全身心投入,扎扎实实地工作,并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野战基地期间,陈仲全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才子”。
陈仲全在从一名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参与神舟系列箭船发射的“航天人”的过程中,多次获得基地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立过三等功一次,神六发射后还获优质贡献奖;曾获得全军多次嘉奖,他所在的指挥所曾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签发为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