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知识改变命运

2008-11-26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或是说人生难料,或是说人生不可能一辈子沉寂落拓。

1977年,停滞了11年的高考恢复,一批离开中学校门10年有余的大男大女,又燃起了他们大学校园生活的梦想。

薛序,年过花甲,前两年从市文联驻会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说起30年前参加高考一事,他感慨万千地说:“白驹过隙,恍若昨日。”

薛序1965年毕业于临泽中学,是临泽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那年,他们那班几十名同学到扬州参加高考。薛序是那惟一一个毕业班中的高材生,但在高考前,他就预感难被高校录取。因为在那个年代,高校录取的城市户口学生,家庭成分要求是“城市贫民”,农村户口的学生,则要求家庭成分是“贫下中农”。一些高规格的大学,对录取学生家庭成分的要求则更高。薛序的家庭成分是“小土地出租者”。这种成分是“地主”算不上,“富农”也不是。三十年过去了,“小土地出租者”这种成分,已让人有“考古”的感受啦!

高中毕业后的薛序做了一年多的社会青年(现在称“待业青年”),在国家发出的“学习董加耕,立志在农村”号召下,于1966年底打起被包下放到马棚公社永丰大队第七生产队,成为一名有知识的新时代农民。

薛序说,他在农村的头一两年里,与当地最能干活的男劳力一样地辛勤劳作,挑把、挖墒沟、罱河泥……什么样的苦活、累活、脏活一样都没有少干过。

由于薛序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多面手,吹笛子、拉二胡、写美术字、画宣传画、写快板书、编小戏样样来,不久就被抽调到马棚公社文化站工作。两三年后又调回家乡界首一所农村中学做民办教师。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薛序任教的那所村级中学,从初一到高二共有4个班级(“文革”期间响应毛泽东“学制要缩短”的要求,初中、高中分别压缩一年),是所完完全全的“完中”,但任课老师只有7人。薛序又发挥了“多面手”的能耐,他既教初中,又教高中,既担主课,又担副课,还做班主任。工作虽然忙碌,薛序却感到十分满足,并与一名从高邮下放的同样做教师的女知青结婚生子。

薛序已回忆不起1977年深秋是何人何时告诉他国家恢复高考消息的。虽然薛序是在中学工作,但那里没有广播,没有收音机,全校只有一份报纸,也只有校长一人有权阅读。薛序费尽周折才找到一份报纸,其时方知离高考(预考)仅有10天,且年龄限制不超过30周岁,这年正巧是他最后一年有机会参加高考。

那年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史地”、“政治”(四份试卷),薛序说,准备高考的10天里,他成了家里的“大老爷”,什么事不做,主要精力全用在背数学公式上,几乎没有睡过一次觉,疲倦了就伏在桌上过过觉瘾,稍有点精神就继续看书。

薛序原本打算报考南京师范学院,但考虑到已有两个小孩,南京距高邮又太远,车票钱是高邮到扬州的两倍,不利于照顾家庭,因此就报考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8年春节后,薛序跨进了瘦西湖畔风景如画的扬州师范学院。77级中文系共招4个班,每班40人。薛序那班为一班,学生的年龄最大,已有20多人结婚成家,班级辅导员(即现在的班主任)年龄比他们还小。薛序说,那时大家的学习劲头十足,而他自己的作文作业,都当作文学创作来完成,每篇几乎都是洋洋洒洒几千字,在校4年,有作品在河北省文艺期刊《长城》等杂志上发表,是学院文艺杂志七个编委之一。

薛序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后曾在曙光中学、红旗中学(现市一中)、文化局、高邮日报社等处教书育人或担任领导职务。

本文第二位主人公,亦毕业于临泽中学,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他叫薛德枢,不久前从市教育局退休。

薛德枢当年是学习委员、副班主席,学校110米低栏冠军,喜爱美术,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毕业那年的5月,他已与同窗好友朱瑞庭一道赴扬州参加美术专业的高考。返校后,一场“文化大革命”已经使全国任何一所学校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

但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国务院向全国各地“打招呼”: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一年后仍然可以参加高考。薛德枢梦想着一年后高考的日子。在这一年里,他身藏俄语书籍,即使是上厕所,也拿出来看几眼,背几个单词。

1966年冬天,薛德枢与同学串联到北京,首都红卫兵那狂飚式的有悖人性的造反运动,让他十分震撼惊悚。他说,那天的批斗大会是批斗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夫妇,还有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等。主席台上坐着“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一帮人,虽然周恩来总理也坐在主席台上,但当造反派呼喊“打倒刘少奇”的口号时,周总理便“王顾左右”。

周总理身处乱世之中而坚持原则的人格力量,给薛德枢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也让他对“文革”有了深一层的思考。薛德枢从北京返校后,没有介入“两派”之争,而是离开校园,回到家中拿起画笔,成了名副其实的“逍遥派”。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智者行为。

1968年冬,薛德枢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的号召下,下放到周巷公社陈钱大队第八生产队。

伟人之言,农村是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薛德枢回忆那段岁月时说,那时的农村十分贫瘠,知识青年在农村也难有用武之地。薛德枢算是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中的幸运者,1975年12月,他招工到高邮百货公司工作。这在当时是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而且是“国营全民职工”。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岗位,让他与1977年的高考失之交臂。

那时参加高考,要所在单位盖“公章”,领导批“同意”。薛德枢工作单位的领导不同意他参加高考,认为他现在的工作条件不错,如果认为不好,可以把他由百货公司调到商业局工作。薛德枢虽然万般无奈,但报考高校的信心不减。第二年,领导终于恩准,同意他报考。

薛德枢说,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复习资料,就到新华书店买了份“考试大纲”和中国、世界地图各一幅。幸亏国家要求各单位让考生放假10天备考。在那10天里,薛德枢真正做到了分秒必争。

薛德枢高考时,妻子已怀孕,为照顾家庭,他同学长薛序一样,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一所高校。在校求学期间,薛德枢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薛德枢高中同学36人,在恢复高考后,有胡宝萍、胡荣、翟登哲、卢明、张文权、曹深泉、潘兆文、殷介生等9人圆了大学梦,还有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机 会参加高考,如芮和靖等后来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字号”文凭。

薛德枢的女儿薛丰丰现在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工作,一次他与女儿交流时,女儿问他最喜欢什么,最怕什么,薛德枢毫不犹豫地说,最怕“文化大革命”,更怕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

中共中央早在20多年前对“文革”已有定论,称是对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十年浩劫,使千千万万有志青年失去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使祖国各项事业停滞不前。

薛序、薛德枢这一代人,40年前风华正茂,30年前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使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人尽其才,是个人之幸事,亦是国家之福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