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踏平坎坷成大道

2008-11-30 00:00:00    作者:李久强 夏在祥 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甘临线北段道路建设纪事

当你走进高邮东北片的甘垛、横泾、临泽,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水乡:河沟纵横,鱼塘连片,到处是水,茫茫一片。有人说,在这样的地方造路难度堪比“天路”。

立项:艰难的抉择

隔河千里远!横泾镇水产村与临泽镇小葛村被绵延东西10多公里的新六安河隔断,一条摆渡船来来回回20多年。河之北一条简易砂石路,河之南一条砖铺小道,河两侧的荡滩宽约千米,雨季时渡船都无法通行,往来两岸的人们得绕道西侧的澄营线或东侧的兴化线,直线10分钟的车程绕道至少1个半小时。

在高邮交通大发展的今天,还有这样行路难的地方!修建甘临路,成为东北片腹地人民最迫切的期盼,也是每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强烈的呼声之一。

市交通局副局长陈仁梅清楚地记得,30年前,他刚参加工作时,我市就将甘临线列入到县通乡二级公路网建设规划之中。迟迟未能动工的原因就是因为施工难度太大了!全长16.8公里的甘临线,北段有9公里长的水面洼地,包括100多个水深淤厚土质差的老鱼塘,极目处多是白茫茫一片,小船、高帮套鞋、皮裟是当地农户必备的用具。

勘测难、运输难、进场难、取土难……当扬州市及我市有关领导现场考察后,连连摇头:这样的地质、地理条件,造路堪比造天路!市交通指挥部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市水利局的同行评价也是一个字——“难”。参加招标的部分工程队进场后也有人打“退堂鼓”。

交通人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交通局局长曹叶林打开一张高邮市交通地图说,打通甘临线是交通路网规划的要求,交通人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高邮东北片的甘垛、横泾、临泽的腹地是路网覆盖最少的地区,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迫切需要修路,以完整的路网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是交通人的职责。

筑路:踏平坎坷成大道

一台挖掘机在塘边作业时突然直往下滑,力顶千均的机械臂怎么撑也没能止住,转眼就陷入2米深的塘底淤泥中。又一台挖掘机赶紧开过来,伸出“长臂”想把“同伴”拉上来,不料又滑了下去;又来第三辆,三台大型挖掘机“手拉手”,一步步地慢慢向前挪,前后用了12个多小时才“走”出泥潭。这是甘临线施工队在北端挖第一个取土坑时发生的故事。

甘临北段烂泥地多,而且沿线遍布鱼塘埂和羊肠小道,别说重型机械,有的地方连摩托车、自行车都行不通。针对特殊地质状况,项目办紧急商定,多调机械进场,分五个标段同时施工。他们从盐城调来平底船,将一台台机械送到指定地点;机械施工要机油,大家就肩挑手拎船运,将一壶壶机油送到施工地点;砂石材料用卡车运到路头进不了场,就用拖拉机一车车地驳载,用工程机械牵引向前,再由挖掘机一斗斗地接力传递。有的地方泥软的像油脂一样,挖土机抓一斗泥放到路基上,转眼就流归原处,工程队就几台挖掘机一字排开,将淤泥一斗一斗地向远处传递,以便到路上能干凝一点。

临泽镇杨汊河2号桥一带地势低洼淤重,工程队采取围堰筑坝、挖到底板再浇混凝土的方法打桩基。然而泥塘里的泥太烂了,工程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筑起的像样的围坝,转眼间就崩了。坝外的水直冲下来,一台正在塘底作业的挖土机瞬间被掩入水中。说时迟,那时快,驾驶员赶紧从操作室里爬出来,很快被周围施工的人们救上来,才幸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时间喘息,施工人员迅速在溃坝处打木桩、填沙袋,然后继续抽塘水。新加固的坝又变形了!施工人员随机应变,在上游打辅助坝,才将局面稳定下来。

杨汊村2.5公里长的作业面上,工程队共出动5台挖掘机并肩作业,清出淤泥7万多方,而平常这样的段面只需2台挖机。

路基就这样一寸寸向前延伸!

为了甘临线,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等多次到现场察看,及时化解一系列困难和矛盾。市交通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督查工程进度、质量,协调矛盾、问题成家常便饭。沿线的村组和群众,在拆迁、让地、让塘中默默承受着损失!临泽杨汊村沿线400亩塘停止发包,仅此一项,村集体组织就损失承包金80万元。杨汊村养殖户陈春艮在甘临沿线养了40多亩鱼塘,他率先响应政府号召,2007年春就开始让塘,仅春冬成鱼差价,他就损失了8万元。

路通:幸福千万家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关心支持下,在甘临北线工程人员排除万难、科学施工下,仅用了1年多时间,就把原先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甘临线北段道路基本建成,预计今年12月底即可全线贯通。甘临线还没完全贯通,好处已经渐渐显现。

杨汊村是典型的水网地区,原来几乎没有像样的陆路通往外界。每到农忙季节,收割机进田十分麻烦,先用大船运收割机,过桥时机身太高,就往船仓里加水降低船身。小学桥太矮,村民们只好拆了小学的围墙,让收割机上岸穿过小学,到桥另一边再上船运至目的地。收割完了,再回头如此折腾一番。而今宽阔的甘临路贯穿杨汊村南北,今年秋季,2400多亩农田不费事就完成了机械收割。

路通,生产、生活条件变了,人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横泾镇水产村号称“江苏鱼种第一村”,然而优质鱼苗好养难运。村民凌生珠说,横泾一带的养殖户以前卖鱼,半夜起床,活水船开上7、8个小时,才能到达临泽水产品交易市场,时间长风险大,现如今车辆运鱼半个小时绰绰有余,饲料运输成本也下降了,仅这两项可节本增收100多元/亩。杨汊村村支书陈琪通高兴地说,半个小时车程内,甘临沿线的水产村、养殖场、小葛村等养殖大户直达杨汊水产品交易市场,路通车多,杨汊交易市场的明天一定会更红火!

路通了,东北部腹地没有大项目落户的历史也改变了。在横泾镇北部的镇北村,总投资2500万元的大江鸭业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正在甘临线两侧摆开大建设的战场,砌厂房、建鸭舍、修鱼塘、搭大棚,忙得热火朝天。当地老百姓无不感慨地说,从没想到会有项目落户。项目负责人李加富笑着说,“没有甘临线,我们不会在这里投资。甘临线开工,我们就感到有奔头。”横泾镇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该镇水产村也在酝酿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甘临线的建设,让那一片洼地悄然崛起,给人带来无限希望和遐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