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55年箍桶情

2008-12-04 00:00:00    作者: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许多传统行当都日渐失传,箍桶匠就是其中的一种。昨日,记者在热心市民孙士其的带领下,到人民路采访高邮城区最后一位箍桶匠——今年75岁的张欣堂师傅。

上午9时许,当记者来到人民路322号一家很不起眼的小作坊时,张欣堂正坐在一堆木头碎屑中,低着脑袋忙碌着……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老人笑道:“当年的老同行有的去世了,有的店关门了。邮城可能只有我坚守这一传统手工艺了。”   

张欣堂干这行已经有55年,他告诉记者,由于外表不太美观,现在用木桶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些老年人偶而会找到他补桶。尽管现在这一行已经日渐未落,但自己并不想放弃。这手艺是他跟父亲学来的,旧时他就靠这手艺养活全家,甚至成为当时比较富裕的人。当别人称赞他的手艺时,张欣堂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张欣堂现场演试手艺

旧时的高邮城,不管谁家嫁女儿,各式各样的木桶木盆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其中要的最多的是子孙马桶,所以箍桶匠的手艺十分吃香。在张欣堂小时候,家里的生意很兴旺,他经常跟着父亲到外地去做陪嫁的木桶木盆,一去至少要个把月,有的甚至管上一年的饭。

“张师傅的父亲叫张子元,是高邮城做箍桶手艺最好的。”孙士其是位老高邮,旧时孙士其家是开“鱼行”(做湖鱼生意)的,当时从高邮湖打上的鲜鱼要运往上海等大城市,在当时交通运输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用大木桶运输。“那时都用张子元师傅做的大木桶,盛活鱼运到目的地后鱼都活蹦乱跳的。”孙士其介绍道,“当时张子元师傅的手艺不仅在高邮叫得响当当,许多外地做鱼生意的老板都也慕名来高邮,找他做大木桶。”

“父亲的手艺是在老扬州东关街四美酱园店隔壁姓郎的大师傅家学的。”据张欣堂回忆,父亲那个年代的生产工艺不是很发达,箍桶的手艺很受大家的欢迎,在行情最好的时候,父亲一天能挣五十多块钱。

张欣堂颇感自豪地说,要想学精这门手艺,没有吃苦的精神绝对不行。接着张师傅伸出自己的双手,只见他的手就像一根枯萎的树枝,手心布满了黄色的茧,特别是手心手背上还有许多隐约的疤痕。而且张师傅的右手除大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均呈弯曲状,完全不能伸直。“我这手拿斧头拿了一辈子,如果捏不紧斧头,不知多少手指都没了,我这手是伸不直了。”张欣堂叹了口气道:“木匠是用刨子刨木头,不容易伤到手;而我们箍桶匠却是手拿小木棍去刨刨子,只要一不小心很容易被刨下一块肉来。”

张欣堂师傅伸不直的手

张欣堂告诉记者,由于兄弟早逝,他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这门手艺太苦,父亲开始并没有打算让他学,而是送他跟别人学了三年生意。后来因为父亲手艺好,每天都忙不过来,于是从20岁起,张欣堂就开始跟着父亲帮忙打下手。“那时普通人每天工资只有1.8元,而我们箍一只桶就是2.5元。”后来,张欣堂成家,所生5个子女全靠这门手艺养大的。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张欣堂的小作坊内,靠墙的柜子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古老的制桶工具,张欣堂说,“这些箍桶的工具有的还是父亲留下来的,比自己的年龄还大。”“这是圆刨子,用来刨桶内壁;这是平刨,把木桶边刨平……还有斧子、大小刨子,粗刨子、圆刨、弓刨、平刨等30多种工具,各有各的讲究和用途,一个都少不了。”

“这凳子怎么只有3条腿?”记者指着一条长凳疑惑道,“这是蛤蟆凳,是箍桶匠的标志。”张欣堂笑道,“老高邮人就知道了,都叫我们圆凿子,因为我们刨木料时都在这上面刨,‘木料动,刨子不动’。”说着,张欣堂师傅拿起一个木桶的半成品给记者现箍起来。

“跟你说,这里面机关多呢!这只带边带桶腿的是‘苏式桶’,这个边是桶沿的1/3宽,还有一种叫‘半花’的边是桶沿的1/4宽。”张师傅指着一种高脚桶介绍道,“制作木桶,先要将木块锯成大小相同的木条,还要保证特别的弧度……最后还要用油石灰油好,一共有几十道工序。”

“这个活太苦了,每天都弓着腰,干这行的没有不是驼背的。”张欣堂想把这个手艺传下去,但是孩子们没人肯学,而且这项手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很多年轻人也没有这个耐性。

“现在虽然用各种塑料桶、瓷桶、金属盆的人越来越多,但木桶的好处是其他桶无法替代的。”孙士其叹道。

“现在有活儿就干点,没活儿就闲着,能撑多久就撑多久吧!”想到自己忙碌了一辈子的手艺后继无人,张欣堂心里很难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