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老裁缝・老熨斗

2008-12-10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南门大街上有位90岁高寿的老裁缝,姓潘,名金贵。他在数月前由省摄影家协会和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风韵秦邮’高邮风光风情摄影大赛”中“大出风头”。昨日记者慕名去采访他时,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那天来自省内外的许多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围着他“咔嚓、咔嚓”拍了好半天呢!老人也不无遗憾地说,有些人把照相机里的照片让他看,但到现在,一张照片也没有收到!

90岁高寿的潘金贵与小他一岁的老伴柏秀珍生活在一起。潘金贵老人说,他家这门做成衣的手艺,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传人。他家中“祖宗龛”在“文革”中因“破四旧”被毁了,但老人现在还可说出曾祖潘振福、祖父潘德义、父亲潘新春的姓名,再往上说,就记不清啦!

潘金贵90岁高寿,耳不背,眼不花,记忆力惊人的好。家中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一口清。他与老伴生养了三男二女,大儿子(亦是老大)今年68岁,最小的儿子(5个子女中的老么)58岁,现在子孙满堂一共49人。对此,他是记得清清楚楚、分得明明白白。

老人说,他们的五个子女,虽然个个会裁会剪会做成衣,但只有小儿子因下岗,才“另立门户”继承祖业。

记者在潘金贵不大的门面铺子里看到,陈列的衣服多是中式服装,尤以唐装最为显眼。潘金贵告诉记者,他从小读过几年《幼学琼林》之类的启蒙读物后,便跟随前辈学祖传手艺,到了18岁时便自立门户。现在的门面铺子也是祖上的房产。当年的房屋比现在宽大些,而南门大街却没有现在宽,从街这边跨个大步就可以到街对面。日本鬼子侵占高邮后,把各家各户沿街的房子都拆了,路才变宽了。

说到日本鬼子,潘金贵老人是又怕又恨。而1945年12月新四军攻打高邮城里的日本鬼子和伪军时,他们一家人躲在厨房内好几天。老人还自豪地说,他从小就生长在南门大街一带,对南门内外的地形地貌十分熟悉,是他告诉新四军琵琶(洞)闸附近有个小涵洞,打开闸门可进出城内外。新四军就是从这座小涵洞进城的。

高邮南门一带,曾是上河(运河)与下河货运的中枢,商贾云集,小贩林立,有“南门赛如小上海”之称。因此,潘金贵家的主顾几乎都是些大户人家。

旧时的贵人、大户夏穿杭罗丝绸褂裤,冬穿灰鼠细毛皮衣。丝绸和皮货成衣都靠手工缝制。潘金贵说,做绸缎布料衣服,有时还可以在自家店铺里为大户人家缝制,而皮货成衣,就必须到大户人家家里做了。因为一件皮货衣服,如果是狐狸皮的料子,好几条狐狸皮才能拼凑成一件成衣。到主人家做,主顾似看似管才放心。

当年的裁缝师傅身无长物,一把剪刀,一卷尺、几缕丝线、几根绣花针(有缝纫机已是后话)。而有只熨斗,便是“大件”之物。潘金贵由于祖上到他已五代以缝纫为业,因此,他现在有只祖传之宝——青铜熨斗。

这只青铜熨斗最大口径14厘米,最小口径13厘米。一边高一边低,高处8厘米,低处6厘米,熨斗外壁有变形菱形纹式和变形“回”字形纹式。纹式线条简洁明快流畅。熨斗造型古朴典雅。据潘金贵介绍,这只熨斗已有300年的历史。

潘金贵指着这只祖传熨斗说,它没有现在的电熨斗好用。他这一辈子,多次被这只熨斗吓得大惊小怪的。因为,这种熨斗是把火炭(或木炭)烧红了放在里面,熨斗烘热后熨烫衣料。有时熨斗内木炭会有火星蹦出来,一旦蹦落到绸缎或皮货衣料上,就会烧坏或烫毁衣料。因此,使用时万万大意不得。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潘金贵在用熨斗烫衣料时,火星子曾从熨斗里蹦出来过,后来全靠他的一双巧手,让衣服恢复如初,才没有做赔钱的买卖。

潘金贵做了70多年的裁缝,到了上世纪60年代,才积攒了点钱,托人找关系买到缝纫机。那年代,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被称为“三大件”。一户人家中有这三大件,比现在人家住高楼、有私家车还牛。老人到现在已用坏了三四台缝纫机。

老人70多年的裁缝生涯,既做中式服装,也做过西装。不过,潘金贵所说的“西装”,包含“中山装”、“学生装”。而他所说的中装,就是现在又流行的“唐装”。

老人说起唐装来,兴致颇高。就唐装上的布纽扣,他一口气就说出有蝴蝶、琵琶、菊花、葫芦、桃子等形状。唐装上的图案有福、禄、寿、喜、财等。唐装宽扁的“滚边”,称为“韭菜”边;圆细的称为“灯草”边……

潘金贵虽已90岁,但他行动自如,上下阁楼倒也利索,只是双手有些颤抖。潘金贵说,现在让他坐下来享福还有些不习惯,因此每天都要做些针线活。

他也很健谈,近来有多家媒体采访,他都乐意“奉陪”,而且话语中不乏幽默诙谐机警,尤其对国家关于老年人的有关政策颇为关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