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0 00:00:00 作者:晓薇 来源:今日高邮
时尚炫目的广告牌是彰显企业文化的标志;风格迥异的门面招牌,能够吸引顾客的眼球……走在邮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广告牌、门面招牌,但这些广告牌、门面招牌上有不少错别字,有的是商家故意写错,有的是商家不经意写错……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区几条主要街道,“揪”出了部分商家广告牌、门面招牌上的错别字。
错别字的身影随处可见
12月6日下午,记者骑车由东向西行驶在府前街上,该路段商铺林立,一路走下来,记者发现,多数商家的招牌和广告标语都使用了正确的汉字,但仍有些商家将广告牌、门面招牌写错。
在一家经营茶叶的商铺,记者发现,尽管商铺的装潢十分考究,但门面招牌上写的“某某茶庄”成了“某某茶 ”;还有一家酒店将招聘小广告上的“招”写错成“召”有3处。
经过府前街,来到中市口,记者看到一家规模不大的经营足浴的店铺在其经营范围上,将“刮痧”写成了“刮莎”,当记者问店主是否知道“莎”与“痧”有何不同时,店主笑着说,只要顾客知道意思就行了。还有部分商家将“文身”写成了“纹身”。虽然“纹”比“文”只多出了一个偏旁,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两字的解释却不同。经查阅,文身的解释,是在人体的皮肤上方刺上文字或图案;而纹则是泛指物体表面呈线条状的花纹,或是指皮肤的皱纹。
城区的情况是这样,那郊区的情况又是如何?记者随后又骑车来到城郊武安,在沿街的数十家商铺宣传牌和广告标语上,同样发现了汉字用错的现象。一个经营移动代理业务的店铺外,业务推介单上的“单向卡”写成了“单项卡”;一家经营药酒的店面,把酿酒原料“高粱”写成了“高梁”。记者还发现,有个别商家干脆直接自己编造了一个汉字来用,某某洗衣店的店外广告横幅标语上,店主直接将洗衣坊的“坊”字写成“ ”字。在3个多小时的走访中,记者共发现广告牌、门面招牌上的错别字超过10个。
错别字严重混淆人们对汉字的认知
这些错别字为什么会出现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商家因为一时疏忽大意而写成错字的,也有商家为了追求广告效应故意写错的。拿茶庄的庄字来说,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许多商家将庄写成了繁体字的 。还有些商家随意套用成语,比如网吧名:一网(往)情深;药品广告:有痔(恃)无恐……
市语委办副主任邵元兰告诉记者,商家故意写错别字、改造成语或舍简用繁,虽然初衷是属于一种广告创意,是想让人看过后印象深刻,但这样做会严重混淆人们对汉字的认知,并影响整个城市的形象。
说普通话、规范用字是每个人的责任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颁布实施,它明确指出,对城市公共场所的设施和招牌、广告用字违反该法有关规定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责令其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将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
此次我市为了迎接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城市评估工作,曾先后多次组织学生、相关执法部门走上街头,寻找商铺、店家的错别字,并帮助部分用错字的单位和个人纠正错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人人有责,为了创成省语言文字达标城市,每个邮城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在公共场合尽可能讲普通话,使用规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