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1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他是一位退休教师,他的子女个个孝顺;他的心脏安装起搏器已经13年,这13年,他一直从事着根雕创作……
他叫李洪才,今年68岁,是一位退休的美术老师。几天前,记者在南海桥附近采访时,正好碰到精心雕刻树根的李洪才。记者了解到,李洪才年轻时爱好中国画,从1990年开始接触根雕,1995年的一场大病后,他真正开始了根雕创作,到现在已坚持了13年时间,目前,已完成了100多件根雕作品。
“根雕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李洪才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根雕的故事。
曾经划船找树根
1990年,当时还在平胜中心小学任教的李洪才,一次在学校的食堂发现了一个畸形的树根。“当时就觉得这东西很像仙鹤。”李洪才对树根反复端详,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萌发了根雕创作的想法。
李洪才把这个树根带回家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手握一柄小刀细细雕刻起来。“没想到,第一件根雕作品《仙鹤》就这样诞生了。”
栩栩如生的孔雀开屏
平胜地处里下河地区,河边有时会有造型很好的各种树根。从那以后,李洪才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到河边去捡拾。有的时候,碰上“大件”,他还会回去叫上老伴和孩子帮助他把树根运回家。
“老伴和孩子们都挺支持我的。”李洪才介绍道,为了让他找树根方便,家里还特地买了一条小船。那时在平胜及附近的横泾、司徒的小河边,当地人都看到过李洪才划着小船寻找树根的身影。
生病后才真正开始根雕创作
“那时还在学校教学,时间不多,也没专门进行根雕创作。”李洪才告诉记者。1995年,李洪才生了一场大病,心脏安装上了起搏器。李洪才笑着说,也许是年轻时候经历过太多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疾病他表现得很镇定。
一场大病后,李洪才更加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病后,学校给他的教学任务减轻了,他有时间真正开始根雕创作。
“中国画是平面艺术,根雕是立体造型,需要充分的想像力。”李洪才说,为了使那一块块“朽木”变得有生命,自己开始了艰辛的摸索过程。
李洪才是一个对艺术十分执着的人,1997年他购买了有关制作根雕知识的书籍,立马就钻研起来。通过多天专业知识的“恶补”和以前制作的经验,他悟出了其中的奥妙:根雕不光是讲究“形”,还要讲究“神”,根雕不像木刻,木刻要求形象逼真,比例准确,而根雕则可夸张和变形,贵在自然,七分自然三分人工,贵在神似,若能神形兼备则为上品……他开始遵照根雕的创作规律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为了创作,李洪才经常一坐就是半天。为了他的健康考虑,一贯支持他的老伴和儿女开始反对了,并一再要求他放弃根雕。而李洪才却表示,自己已离不开根雕。
根雕带给他希望
由于他的坚持,老伴和孩子们只好让他继续从事根雕创作,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仅让那些没有生命的树根变得有生命,而且他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好。
活灵活现的老虎.
“他人缘好,以前,我们住在老家时,经常会有人在路上顺便捡些树根、木板之类的东西送给他。”采访中,李洪才的老伴黄鸾香告诉记者。5年前,老俩口随小儿子一家到市区生活。现在孩子们出去旅游时,都忘不了给他带一些树根回来。有时为了确定根雕的主题,儿孙们也帮着他揣摩、研究,老伴还主动承担起给根雕作品打磨的细活。
这十多年来,李洪才用凿子、刻刀、木锯,创作了100多件根雕作品。这一件件根雕作品不仅造型奇异,而且惟妙惟肖。
根雕创作已成为李洪才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才68岁,还可以创作更多的根雕作品。”李洪才说,有了根雕的陪伴,他忘却了身体的疼痛,根雕给他今后的前行之路带来了希望。他雕的100多件作品,他一件都不卖,也舍不得送人。
李洪才告诉记者,现在他最大的心愿是办一个根雕展,让更多的人来欣赏这些作品,分享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