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2 00:00:00 作者:姚静 杨璐 来源:今日高邮
12月8日,“迎驾之星杯”高邮市改革开放30年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经《高邮信息》和“中国高邮”网站、“今日高邮”网站同步推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许多市民回忆了三十年的点点滴滴……
高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此次刊登的21件新闻事件中,其中有4件彰显了高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天山墓葬的挖掘、龙虬庄遗址的发掘、邮文化节和双黄鸭蛋节的成功举办、高邮市歌的诞生。谈起1980年天山发现的两座西汉墓葬,原党史办负责人肖维琪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当年:“那种‘黄肠题凑’式的楠木棺椁,只有帝王最起码也要诸侯才能够享用,表面的色泽艳丽无比。那一次共出土近千件文物,制作非常精美,这一考古发现当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说起“龙虬“二字,肖维琪告诉记者,龙虬庄遗址发掘后,市委市政府决定立碑纪念,因此要起个更为贴切的名字。他翻遍史书典籍,由于嘉庆年间当地曾出过“龙骨”(麋麂骨),且“虬”字意为小龙或无角的龙,因而“龙虬”二字应运而生。肖维琪说,在距今5500年至7000年的龙虬庄遗址发现的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年,由此即可推断:现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就在高邮。除了文字,在龙虬庄遗址发现的碳化稻等无不见证了古人的聪慧。1993年,龙虬庄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团结是高邮人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
1991年里下河地区洪水泛滥,那场洪水让全市陷于洪涝夹击、五面告急的险境,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团结抗灾并成功实施了湖滨南北大圩炸圩行洪,取得了抗洪决定性胜利。洪水中,运东里下河地区汪洋一片,然而在这汪洋中却有一片没有被淹没的“绿洲”。
市农林局经作站站长喻义珠告诉记者,那片绿洲正是当年的甘垛镇。喻义珠回忆道,由于甘垛地势低洼,雨量稍大圩堤便会出现塌圩现象。上世纪70年代末期,每到11月份前后,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张昆山便组织各个生产队派出的劳力到河边筑圩堤,加固原有的圩堤,在那个没有机械工具的年代只能靠农民一担担挑泥土,劳动强度非常大。1982年,张昆山调离甘垛镇。1991年,当洪水淹没运东地区时,唯有甘垛逃过劫难,老百姓无不感激张昆山。
1991年7月13日,对于喻义珠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喻义珠下乡开展生产自救。其间喻义珠发现一条重要的河流前进河北坝头出现险情,南闸门也开始漏水,千钧一发之际,喻义珠一口气跑回乡政府汇报情况。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陈荣富立即打电话通知该河流的周边4个村,仅10分钟时间,距离乡政府2公里的圩堤上聚集了200多人。在35度的高温下,陈荣富和其他人一起奋战了2个多小时,直到险情解决。
教育观念逐步改变
看到此次入选的十大新闻事件中有董吉敏与朱俊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消息时,城北小学校长时连忠说,当年的董吉敏就是由他一手带出来的,体育训练十分辛苦,董吉敏在体育方面的天赋以及对体育的热爱是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当得知董吉敏和朱俊双双参加北京奥运会时,作为他们的老师,作为学校的校长,那种自豪开心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回顾全市的教育发展状况,时连忠说,如今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老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凭学生的文化成绩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
当记者提起吴登云时,时连忠说,吴登云一直是城北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而城北小学也一直与新疆柯尔克孜乌恰小学保持着良好的往来,这一切都由吴登云牵线搭桥的。吴登云每一次来到高邮都要到城北小学看看走走,把这当成了他的“家”。
高邮工业的明天会更好
南茶村,我市首个工业亿元村。改革开放三十年,南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南茶办厂第一人,陈德宝感慨万千。
陈德宝回忆起了30年前创办南茶第一厂的情景。他告诉记者,自己会铜匠手艺,配个钥匙修把锁,敲敲打打给村里人带来方便,自己也能赚几个零用钱。但就是因为这,他曾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中被当作典型受到批判。1977年,由当时任天山乡公安特派员的徐兴嘉担保,他东拼西凑搞到了一千多元,买了四台缝纫机,请了7个农民,租了村民的两间草房,办起了南茶红星塑料厂。陈德宝说,一年下来产值就达到了9000元,利润2000多元,当时的2000多元已算得上是一大笔钱了!
陈德宝介绍说,三十年前的南茶村真是穷得叮当响,一个大劳力一天只能挣8分钱。他苦心经营由他一手创办起来的红星塑料厂,看报纸、听广播 ,探市场行情;跑码头、奔城镇,摸材料来路。经过几年的努力,红星塑料厂的员工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几百人,产值也从9000元增至1985年的1000多万元。
陈德宝说,三十年过去了,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南茶村不再像三十年前那样贫穷了,高邮的工业也会像南茶村一样前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