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8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以改革促发展 建设美好高邮
市发改委主任 赵广华
一、高邮改革发展历程
三十年间,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启动和目标探索(1978—1985年),二是全面展开(1986—1992年),三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0年),四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至今)。
二、改革发展成就及经验启示
一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9.51亿元,较1978年增长66.7倍;财政收入17.43亿元,是1978年的97.1倍。二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是1978年的21.8倍;农村五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三是促进了工业经济的高速优化发展。30年中,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1%,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四是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47.26亿元,是1978年的38.7倍。五是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30年里,全市在岗职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6.9倍、60.2倍。
回顾改革发展历程,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必须科学规划,超常规发展,以发展统揽全局。三是必须把搞活企业作为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四是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三、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高邮
一是全面规划实施新一轮追赶跨越发展战略 。当前,我们将围绕跨越式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着力制订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和落实各项工作目标措施,确保到2010年总体上实现省定全面小康建设4大类18项25条指标;到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0亿,全市经济跃上新平台。
二是科学推进全市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按照《高邮市市域环路产业带和板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把高邮建成长三角经济区特色制造工业基地,生态旅游胜地,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突出抓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在打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四是深化和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是:(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3)深化农村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城郭巨变展新姿
市建设局局长 夏正山
三十年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城市规模:由1978年建成区6.2平方公里发展到23平方公里。
2、城市人口:由6.2万人增加至19.9万人。
3、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1978年的2平方米,到现在的10平方米。城市道路总长达228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16倍。
4、人均绿化面积:由2.5平方米增加到6.9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539公顷,是改革开放前的18倍。
5、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9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29.8平方米;目前已建成瑞和、润和、盛丰、新加坡花园等40个初具规模、环境优良的小区,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6、城市功能配套:1978年仅有人民公园、邓桥、供销、文游等商场,秦邮饭店等公益性、三产型服务设施,目前全市已有蝶园市民广场、海潮市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大小广场10多个,有润扬 酒店、华侨国际酒店、加州阳光酒店等几十处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三产服务项目,商业步行街、蝶园路、琵琶路美食一条街较好地完善了城市功能。
7、城镇经济: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19亿元,GDP由1978年的2.21亿元发展到现在的财政收入17.43亿元,GDP149.51亿元;
8、城市经营业态:1978年前外来城建项目和资金投入几乎空白,截至2007年底,城建项目累计引进美元1000万元,域外民资20亿元人民币;目前在高邮参与城建项目的外来企业达50多家。
9、城乡就业人口:随着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就业人口已由最初的几万人发展到45.17万人;
10、新农村建设:目前19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全部结束,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全面实施,道路黑色化、综合环境显著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已拥有一个省级示范镇和12个扬州市级示范镇。
今后三到五年,城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围绕一个中心,把高邮努力打造成区域性中等城市;服务两个经济,为城市经济和城镇经济的发展构筑优良的平台;做好三篇文章,做大邮文章、做精古文章、做活水文章;建设四大名城,建设发达工商名城、邮都特色名城、滨湖旅游名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励精图治三十载 科学发展谱新篇
菱塘回族乡人民政府乡长 杨文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抖擞焕发的精神面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扩张着与时俱进的热土效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递增着超乎寻常的后发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振兴着蓬勃向上的社会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维护着团结共进的和谐局面。
未来的几年,我们将进一步大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打造更具实力的新菱塘。在做大做强电线电缆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提升和发展服装玩具、精细化工、节能灯具、光伏和绿色农副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到“十一五”期末,全乡经济总量将突破百亿元,GDP实现20亿元,财政收入达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
未来的几年,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计民生,打造更具活力的新菱塘。全面建设“勤劳致富腰包足、个个手中有储蓄、家家都能住新屋、环境整洁有花木、道德文明知荣辱、民主法制常教育、村民邻里多和睦、生活安康都幸福”的符合菱塘实际、彰显民族特色的新农村。
未来的几年,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具魅力的新菱塘。强势推进“十一五”规划既定的“六个一”工程建设,突出以古清真寺修缮工程为基础,抓好清真饮食文化与民族宗教文化相融合的民俗风情园建设;以加快沿湖资源开发为抓手,抓好生态旅游度假村建设,打造民俗风情园、农民乐园和生态旅游度假村“三点一线”的旅游三产新平台,提升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在创成国家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的基础上,实现全国文明乡镇和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的创建目标,倾心尽力早日把我乡打造成为扬州强乡、江苏名乡、全国模范民族乡。
辉煌的成绩 不竭的动力
临泽镇党委书记 王怀忠
工业经济特色明显。初步形成了鞋业、服装、包装纸业、面粉四大支柱产业和特色工业。
传统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千亩桃梨、蔬菜大棚、芡实、菊香大闸蟹、荷藕、旅游度假村、明川花木等8大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镇区面积由过去的0.4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48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和力度逐年加大。农村“一池三改”、改厕改水均有了新的推进,并修建了92公里灰色化道路,实现了村村通灰色路。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镇2617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新建了敬老院,安置孤寡老人8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8%。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更高水平小康新高邮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提升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用发展的新业绩,来进一步丰富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将努力做到:合力打造“三区”不走样,突出“三个立足”不松劲,坚持“三个倾斜”不动摇。
在发展定位上合力打造“三区”不走样。一要高水平打造现代新型集镇区不走样。二要高标准打造北部工业集中区不走样。三要高要求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区不走样。
在发展措施上突出“三个立足”不松劲。一是立足现有企业做强不松劲。围绕现有产业特色和基础,重点扶持万嘉面粉、天宇鞋业、华信轻工等发展前景较好的成长型规模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立足招商引资做活不松劲。三是立足全民创业做优不松劲。
在发展氛围上坚持“三个倾斜”不动摇。一是坚持领导精力向发展倾斜不动摇。二是坚持财政保障向发展倾斜不动摇。三是坚持软环境建设向发展倾斜不动摇。
看成就 话发展
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朱海涛
一、感受开发区的发展变化
1、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道路变宽了,园区变大了,环境变美了。从刚起步时两条总长不到1200米的“断头路”,到现在“一环四纵六横”的主次干道,一个总长超过20公里、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已经形成。7平方公里建成区内供水、供电、供气、电话、数据、有线电视及排水等公共设施已同步配套到位,具备了项目落户“七通一平”的基本条件。兴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个区中园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2、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企业变多了,规模变大了,实力变强了。初步形成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电动工具、医药化工五大主导产业,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得到彰显。15年来累计落户企业260多家,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80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2008年全部工业产值可望达到78亿元。
3、思想解放大刀阔斧,体制变活了,思路变宽了,观念变新了。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带来经济的大繁荣。开发区人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出了一条具有高邮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感悟开发区发展的动力之源
1、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开发区行政区域调整、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给予开发区政策扶持、资金扶持、项目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的具体措施,为开发区雪中送炭,开发区的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2008年初市委、市政府再次对开发区的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作出重大调整,为开发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多年来,市各相关部门、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的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资金调配、维护稳定等各个方面给开发区以巨大的支持。
3、得益于全体开发区人的拼搏与奉献
从主要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在开发区工作的同志几乎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尤其是主要领导平时经常与招商一线的同志一道走南闯北忙招商,回到开发区又要忙工作部署、项目推进、矛盾化解。
高邮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三大合作组织
市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 陈庚林
3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调整土地政策入手,成为巨大的社会进步推动力量。高邮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全市农业生产增加值从1978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11亿元,增长2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1元增加到2007年的6180元,增长61.18倍。30年来高邮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高邮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方向,高邮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作为我们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陆续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三大合作”组织342家,辐射带动12万农户。其中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88家,入社农户5.2万户,占总农户30%,带动农户8.8万户,占总农户53%,工商登记103家,注册资本金4200多万元;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20家,入股农户2.1万户,入股面积7.45万亩,其中用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达5万亩以上;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34家,资产总量1.09亿元,总股数2.11万股,平均每股占有资产量0.52万元,其中集体股0.42万元,个人1.69万元,享受资产量化人数12296人,每股保底分红最高1200元,最低的也超过500元。 五点深刻的启示: 第一,农村生产关系要不断变化和完善,必须确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第二,农民是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真正主人,必须确立和巩固其主体地位。 第三,农村干部是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助推器,农村改革要不断深化,必须确立起领军人物。 第四,改变农村生产关系,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必须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第五,改变农村生产关系要得到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必须确立部门就是服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