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5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冯学宝高兴地说每年缴4000多元,60岁时就能享受城里人退休待遇。
日前,记者走进横泾镇永丰村一户农家院落,院内地面平整清洁,东侧几间厢房分别是厨房、娱乐活动室和卫生间。三间平房粉刷一新,堂屋内一张大桌子、两只沙发和一个大个条柜,让人感到简洁清爽朴素。这户院落的主人叫冯学宝,45岁,记者走进他家,是为探究他们这一代农民,是怎样凭借勤劳和智慧,告别贫穷,享受他们祖辈羡慕过的城里人生活。
空手套“长征” 走上富裕路
冯学宝在家排行老么,上面是5个姐姐。他呱呱坠地时,父亲已52岁。1980年冯学宝中学毕业时,5个姐姐已先后出嫁,父母也已无劳动能力,要凭冯学宝一人种田来养家糊口,困难重重。
冯学宝父亲那代人几乎都是文盲,就连一元两元、或是一角二角的人民币都是靠对钱币的颜色和大小来分清。可是冯学宝父亲却是连一角二角钱都分不清。冯学宝戏称父亲“缺少实践机会”。
为了不重蹈父辈们贫穷清苦的命运,冯学宝在农闲时外出寻找生财之道。几经奔波,托人找门路,终于到了一家供销社的炕房(孵化鸡、鹅、鸭)里干活。
别人在炕房里只顾埋头干活,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冯学宝是一边干活,一边关注着孵化出来的小鸡、小鹅、小鸭的销售行情。
“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当年夏季,冯学宝开始盘算,要是从自己的家乡运送几十只鹅到扬州,卖给那里做盐水鹅的熏烧摊贩,一趟可以赚上几十块钱。冯学宝认定这是赚钱的好门道。但运输工具如何解决呢?无论是坐轮船还是坐汽车贩鹅卖,都是不现实的。有辆自行车最好!可是有钱还要凭购车票证才能买到,即使有钱有购车票证还要排队等号。怎么办呢?
冯学宝四处打听,有谁要卖自行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了“宝藏”。村里有辆“长征”牌载重自行车(专为农民载货设计的),那年头,农村都是些田埂小道、缺口多,骑不到百十米,就要下车或搬或扛,加之路面坑坑凹凹,屁股颠得生疼。走路不累反而骑车累。下场雨,好几天不能骑车,要是冬天下大雪,整个冬季车子就只好弃之一旁。村里的干部对自行车是很少使用。
冯学宝瞅准要卖这辆车,他与村里干部讨价还价一番,以80元成交。当时冯学宝8块钱也拿不出来,更无处借钱。于是冯学宝“赊账”,答应一个月后还钱,村里只同意一礼拜的时间。冯学宝只得硬着头皮咬着牙立下“军令状”,七天后保证一分钱不少。有了自行车,冯学宝开始向着富裕生活的大道奔驰。
一辆单车两只筐 收入超过胡耀邦
有了车子,冯学宝立刻到左邻右舍收购每只5斤重以上的鹅。他至今还记得第一趟骑车到扬州卖鹅的情景。他说,那一趟是装了32只,晚上八九点钟吃饱饭离开家,一路摸黑骑,路上人流车辆稀少,到了高邮运河堤上的公路,才有些车辆,心里稍许踏实些。
骑了七八个小时到了扬州,鹅全部卖出。扬州收购鹅子每斤比横泾多二角钱,这样第一趟生意赚了将近40元。冯学宝心里美滋滋的,找了个树荫处,铺下塑料雨衣,美美地睡了一觉。冯学宝说,横泾到扬州100公里多点,凭着浑身的力气用劲踩,身上既无烧饼馒头,更无茶杯,卖了鹅随便吃些,随即往回赶再跑下一趟。
冯学宝结婚时的大件家具。
那时,各家各户也只能养几只鸡鹅鸭,多养了,就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掉。冯学宝几趟一跑,附近村庄已无鹅可收购。他便将收购的地域扩大到司徒等地,有时还到兴化一带收购。只要收到三四十只,就立即赶往扬州卖。
实筐跑扬州,空筐带回来。这不真成了“跑单帮”吗?冯学宝心生一计,要带些东西回家卖,这样才不跑冤枉路。一次他从扬州返回时途经高邮镇新华村,见到菜农在田里起菜,他问道:“多少钱一斤。”一菜农竖起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二分钱一斤。”冯学宝此次以后,每次都带些蔬菜回到村庄里卖。每斤赚二三分钱,他就心满意足了。有一次,他装载了320斤青菜,村里有位比他强壮的大劳力见到后,好奇地说:“让我来骑。”谁晓得,他连车子都扶不稳。
回首那段岁月,冯学宝感慨万千。他说,卖了几趟鹅,以后每次骑自行车去扬州,都下决心这是最后一趟,卖掉了,就再也不做这苦生意了。可是,回到家里,为父母治病要用钱,自己要积攒钱来砌房子、娶老婆。钱!钱!钱!缺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缺少钱!没有办法,只得再辛苦自己。冯学宝说,有时是风雨无阻也往扬州赶,有几次暴雨打得眼睛都睁不开……
冯学宝骑单车往返横泾扬州之间贩鹅两年,为他今后转向发展掘下“第一桶黄金”。那时,有首民谣:“一辆单车两只筐,收入超过胡耀邦”,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像冯学宝这样的农民,以市场经济的头脑,靠自己辛勤劳苦的汗水,改变了贫穷窘迫的困境。
冯学宝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多年前砌的,但房屋中的家具只留下一件结婚时,用家里栽的树木打成的一个大条柜,其余的都已更新换代。他说,留下这个大条柜,就是为了纪念那段艰苦的日子。
冯学宝的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工作。现在他和老伴居住在家乡,享受着城里人羡慕的田园生活。他惬意地笑着说,如今每年缴4000多元“社保基金”,过着称心如意的日子,全靠党中央的富民好政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