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暮写朝临驰笔追

2009-01-07 00:00:00    作者:任仁/文 杨星/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省书法家协会女会员刘海

不久前,记者在向读者介绍我市省书法家协会女会员潘高云时说道,我市书法界名人多矣,然而,女书法名家却是凤毛麟角。谁知,我市书法界可谓藏龙卧虎——刘海,于2005年以一幅八尺隶书作品,入选由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江苏省第五届书法篆刻新人展”,从而获得加入省书法家协会的资格。那年,她才24岁。

刘海现在是市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几年前在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担任音乐教师期间,考取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

刘海说,她从喜欢写字到追求博大精深的书法这一“国粹”艺术,经历了几个阶段。

刘海的父亲在我市一家大型商场工作,平时就喜欢练笔,凡是单位里开会通知、会标之类的分外事,他都主动包揽。刘海受父亲的熏陶,较早地涉足“书坛”。到了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学校里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组织书法展览,她的作品入选。随后,刘海就与一些同学加入书法兴趣小组,每到休息日和在寒暑假里,就去文化馆听周同、殷旭明等书法名家授课。

考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音乐专业的刘海,在接受师范教育中,逐步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其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俗称“三字一话”)一定要过硬。于是,她又拿起因学业繁重已丢了几年的毛笔。

说来也巧,刘海在南京特殊教育学院求学期间,为他们讲授书法艺术的是一名从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刚毕业的女老师。刘海说:“或许是自己从小练过几年书法艺术,比别的同学基本功扎实,作业经常受到表扬。但更感到是与这位刘学老师很投缘。”刘海便时常请刘学点评自己的习作。

“清秀工整”是刘海追求的书法艺术风格。刘学老师勉励她,还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刘海渐渐悟出了“既知平整,务追险绝;既然险绝,复归平整”的书法艺术之途。

喜爱书法艺术的刘海,工作之余经常练练笔或上网浏览名家书法作品。有次上网,她见到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招生的信息,便把自己的作品寄去(后来又通过文化考试)。数月后,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南艺就这么考取啦!”刘海有点懵了!“南艺”可是千千万万追求艺术梦想的青年学子朝思暮想的艺术殿堂啊!进校学习后,刘海才知道,他们这个书法专业班,正式录取学员仅有10多人,而且是两年才招一次。直到此刻,刘海总算是掂出了“南艺”的分量!

在南艺,教授刘海他们书法理论和技法的是黄、教授篆书的是金丹和苏金海、教授隶书的是马士达、教授行草兼书法史的是高邮籍人士雪龙春。刘海说,她虽然庆幸自己从千军万马中“杀”进南京艺术学院这所高等学府,但与10多名同窗相比,自己的功力与他们有着明显的差距。

那时,老师讲完课后,刘海就开始练笔,基本上保持每天耗用一刀纸的量,而且,多数时间是站着写,一天写下来,手臂酸疼,双脚麻木,头涨眼花。但每天傍晚时分,又是他们最兴奋和最“怕”的时刻。

此时,同学们便把自己一天的作业悬挂起来,由任课老师来点评。刘海说,得到老师夸赞的,自然是欣喜万分;受到老师批评的,心情就有些沮丧,但每当此刻都暗下决心——要努力!

在每天晚饭后,同一个画室的同窗,都对己、对他人的作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畅谈。每个人对此都感到十分的惬意。刘海说,那样的艺术沙龙,对提高艺术大有裨益!她说,她很留念那样的艺术天地。

至今,刘海仍然追求着那样的生活,只是自己一人一杯清茶,边听音乐边读帖,感受着一笔一划中的魅力神韵,享受着书法艺术带来的快乐与欣慰。

2005年,南艺组织刘海他们参加“江苏省第五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他们全班只有3人入选。对于刘海的入选,老师们的惊喜大于她本人。为此,马士达老师欣然为刘海题写斋名“若兰”,希望刘海今后做人和书法作品要像兰花一样清秀淡雅芬芳。

刘海说,她在南艺求学的两年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法技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大师们的艺术风范与儒雅的人格魅力。那些名师们,总是在上课前到达课堂,下课时总是让学生们先走出课堂。他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诲人不倦,且身上少有铜臭味。

刘海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回到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被调入实验小学从教,所教科目由音乐转变为语文。刘海在授课时,特别是在教学生认“新字词”时,运用快乐书法的理念,把我国古代书法轶文趣事以儿歌的形式传授给学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新字、新词,并从中感受书法这一国粹艺术和艺念。

“为求入得闲人境,暮写朝临驰笔追”。这是刘海在书法艺术道路上锐意进取的心态,记者借此后一句,作为本文题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