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感谢你们,寒风里的建设者

2009-01-16 00:00:00    作者:杨晓莉 杨璐 玮玮 姚静    来源:今日高邮

数九寒冬忙筑路

12日下午,尽管窗外阳光明媚,但当记者踏上安大公路最北端时,脸颊和双手一下感觉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在零下4度的旷野里,依稀可以看见正在做扫尾工作的工人身影。

40岁的许春峰是河南人,他正和工友们浇筑公路护栏,搅拌机扬起的阵阵灰尘下,削瘦的许春峰顾不上揉眼睛,双手紧紧握住铁锹夯筑水泥护栏。得知记者要采访,许春峰干活的利落劲倒没了,显得十分腼腆。“冷吗?”“咋不冷!习惯了,再过些日子就回家了。”说话间,许春峰摘下纱手套扯了扯衣服,记者看到他的双手冻得像两只大萝卜,有红有紫,还有不少裂口。而且这样的低温下,许春峰只穿了件毛衣和一件薄薄的外套。许春峰倒是不以为然,“我们8点开始上工,下午5点收工,一开始的时候是冷,等干上一段时间就会出汗的,但是一停下来就要着凉了。”许春峰告诉记者,年前为了使公路北段竣工,他们一直是24小时轮班倒,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6点,中间除了吃饭一刻不停。而去年为了赶开工都没能回家过年,现在就盼着回家过年了。

2008年年底,安大公路高邮段正式打通南北,全线贯通,它的建成通车不仅促进了高邮大交通格局的完善,也全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然而,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激动与喜悦中时,为安大公路的铺设历尽千辛万苦的部分筑路工人,仍在瑟瑟寒风中辛勤地作业。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无数车辆驶上安大公路,但是没有这些平凡的筑路工人,就永远也走不出这样一条路来。默默地祝福这些可爱的筑路工人们,深深地感谢你们!

踏着冰霜去卖菜

13日清晨,在通湖东路的东郊菜场里,卖菜人秦红梅看到记者连忙招呼说,小姑娘,想要点什么?当得知记者来意后,秦红梅先是一阵犹豫,接着充满无奈地说,古人常说,人间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其实卖菜也十分辛苦。秦红梅卖菜是因为下岗后没有一技之长,一连找了好几份工作,都失望而返。本着不用下多少本钱,又能很快见利的思想,她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开始了艰苦的卖菜生涯。

卖菜最难过的日子是冬天,为了能进到新鲜货源,秦红梅每天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在蔬菜批发市场,有时候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从菜贩手里拿到货。说到这里,秦红梅坦言,运菜的时间常常是凌晨三四点,她总是蹬着蹬着,头发、眼睫毛和围巾就沾上了一层层白白的霜。菜运到了菜场,又因为顾客有不同的需要,秦红梅要把一部分菜洗净放在菜摊上。为了能多赚一点钱,再冷的天,她也会将拣好的菜放入刺骨的冷水里洗干净。

洗菜的过程难熬,卖菜的过程同样也不好过。秦红梅说,从早晨五、六点开始,一直站在只遮雨不挡风的大棚里卖菜,惟一的御寒方式就是不停地往身上加衣服,厚厚的羽绒服、长长的围巾、大大的帽子、高高的棉鞋,整个人就像打进棉花包里一样,尽管如此,寒气还是不停往身体各个部位浸透,全身根本就没有一点暖和气。秦红梅说,虽然卖菜很累,但看到市民因为有了他们,不用愁在寒冬里买不到新鲜的菜,自己感觉很开心。

路滑地冻车难开

进入冬季,很多市民抵不住扑面的寒风选择打车出行,出租车的生意逐渐好了很多,让我们走近出租车司机,看看寒冬下坚守岗位的他们又有何感受。

江苏省交广网爱心车队队员魏尔军告诉记者,开车几年来,自己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懒觉,每天都是7点左右就出去待客了,晚上6点交班,一般中午会回去吃饭,但经常是误了吃饭的时间,让家里人把菜热了又热。像这样不固定的加班加点几乎是每个出租车司机的家常便饭。“冬夏两季是开车最辛苦的日子,特别是冬天,冻得缩手缩脚。路滑地冻车难开。有时虽然一出门便能载上客,遇上生意好的时候不知不觉能忙到中午,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不能拒载;遇上生意不好的时候就只能开着空车在路上晃悠,由于天冷,只能一直坐在车上,一天下来,腰酸的都直不起来。”

采访中,魏尔军讲起了不久前的一个经历。那天是零下6度,晚上很早便准备上床休息了,刚准备躺下就接到一个陌生号码,一接才知道是上午送去医院做产检的孕妇突然要生养,情急之下对方拨打了自己的电话。魏尔军告诉记者,因为早上自己曾把号码留给了那位客人,所以天再冷,自己还是开车去接那位产妇,并平安送去了医院。“我认为,做我们这一行承诺很重要,答应顾客的就一定要做到,把顾客平安送至目的地更是我们的第一要责。”

冷得受不了  我就跺跺脚

晨曦微露,邮城的各条十字路口早已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市民安全出行的守护神——交警。

早上7:30,人流通行的高峰期来临了,赶着上班的、上学的来来往往,在马路当中穿梭着。记者在我市城区最繁忙的农工商超市处的交通路口看到,这里人潮汹涌,但在交警的指挥下,一切秩序井然。负责疏导农工商路口交通的交警邵喜桃告诉记者:“这几天降温了,天气特别冷,所以我又加上了棉背心,还套上了护膝,站在外面一天下来的感觉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

凛冽的寒风吹的人直打哆嗦,记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路口不到五分钟就已经感觉手脚冰凉了。邵喜桃告诉记者,要是冷了,他们只好搓搓手、哈哈气、跺跺脚,继续坚持着,既然选择当交警,就要认真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他笑着说:“看我手套、帽子全副武装好了。”但是尽管这样,零下6、7度的气温下,顶着寒风在路中央站着,仍然感觉到透彻心底的冷。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不畏严寒、忘我工作的交通警察,邮城的道路交通环境在寒流中仍像往常一样通畅平安。

刺骨寒风中铺管道

自2009年的第一场雪降临邮城后,我市的气温一直处于零度以下,尤其是12日更是达到了零下五、六度。这样寒冷的天气里,记者却在蝶园路口看到一群浑身是泥的中年汉子,正穿着单薄的外衣,用扁担来回不停地运送着泥土;另一边的泥塘旁,一个中年汉子正在凛冽的寒风里聚精会神地掌控着机器。

看到记者走近他们,操控机器的师傅微笑地介绍,他们是一支铺设地下管道线路的施工队,自己是小队长,叫张仁平。张仁平搓着一双早已裂出多条深缝的大手告诉记者,管道铺设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管道一旦进入地下,就必须一次铺成,中间不允许有断节,有时候为了铺设一段规定的管道线路,他们要一气呵成忙到凌晨。这样的工作性质,使他们遇到酷热的夏季或冰冷的冬季便相当难捱。张仁平说,冬季的夜晚,当家家户户都关上窗子,缩在温暖的被窝中享受空调和电热毯带来的热度时,他们却要在刺骨的寒风中,不停地疏通地下淤泥。干活的时候,他们还可抵挡一下冬夜的寒气,一到中间休息,冷风就好像直吹到骨子里一样,冻得人直哆嗦。

张师傅笑着说,虽然辛苦,但到了年终发工资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开心、快乐、踏实的时刻,因为他们用劳动将一个个城市和乡镇变得越来越美丽。

迎着寒风为城市“梳妆”

凌晨,街头一片宁静,偶尔驶过的机动车裹挟着寒风将马路上的树叶刮得直打转。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王琴已经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

就着路灯,王琴挥动着扫帚,将路面上的树叶、纸屑等垃圾扫成堆,再装进环卫车。“我们每天早上最迟4点半就要开始工作了,基本上凌晨4点不到就要起床了,外面天还一片漆黑呢。”早上7点,王琴和另一名环卫工人就已经把自己所负责的通湖路清扫的干干净净。“早上很冷,我们都必须要戴着厚厚的帽子,但又不能裹的太严实,路上偶尔也会有车开过,我们也要时刻观察着路边的安全状况。像我就要戴两双手套才能让手不至于冻得没有知觉。凌晨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感觉像刀刮一样。一到冬天,我们每个环卫工人的脸上都会长冻疮。”王琴告诉记者。

王琴告诉记者,每天就担心下雨、下雪,如果一下雨、下雪,路面结冰他们的工作量就更大了。虽然当环卫工人很辛苦,但王琴说,“干一行,爱一行。”她会一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因为城市的整洁需要环卫工人。

机声哒哒赶冬衣

我市是一个羽绒服装生产大市,每年从我市“走”出去的羽绒服都有数亿件。如今正是数九寒天,也是羽绒服销售最好的季节,为了多赶制一些订单,多做一批货,在我们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服装厂里,服装女工们便成了寒冬里最忙碌的人。

12日下午,记者经人介绍,见到了做服装已有10余年的赵慧珍。见到赵慧珍时,她正穿着一件白外套,神情专注地低头做工。

“做服装工人苦吗?”“怎么不苦啊!你看,我都干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了……”赵慧珍笑着说,做服装这一行表面看起来,不淋雨不晒太阳,但是一年到头没有准点地加夜班,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也很累人。每天,她们不仅要忍受车间里到处飞扬的羽绒,更要忍受车间里嗡嗡作响的机器声。而每到冬季,家家户户忙碌过年的时刻,也是冬季羽绒服装销售的旺季,为了赶进度,服装女工们常常是从早上七点钟到厂,一直干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回家。

赵慧珍眼眶微热地说,在服装厂里的工作,白天还行。最让人难熬的是冬季下夜班,那一段回家的路程真是折磨人,尤其是寒冬的夜晚,一加班就到深夜。她和工友出厂的时候,望着空荡荡的大街,心里又冷又怕,每到这个时候,赵慧珍就会骑着电动车,裹紧外衣,飞一样地往家赶。

回忆十多年严寒酷暑的工作,赵慧珍既有点心酸又有点激动,她告诉记者,虽然工作苦了点,但眼看自己的工资一年年地在增加,她心里感到很踏实。

红红的草莓让我感觉温暖

现在街上、水果摊上、超市等处卖的一些时令水果十分新鲜诱人,然而有多少人能体会寒冬腊月种植它们的辛劳。昨日,记者来到高邮镇丁庄村草莓种植户王先明家中,了解到他们在寒冬里种植草莓的全过程。

老王告诉记者,他是浙江人,经朋友介绍,他与妻子在2005年来到高邮开始从事大棚草莓种植,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3、4亩地扩大到现在的6亩多地。种植草莓是件非常辛苦的事,特别是在寒冬腊月里,草莓更需要细心照料。现在每到中午天气暖和一点的时候,他们就要把大棚掀起来,保持通风,到下午3、4点钟的时候,再把大棚放下来,以保持大棚里面的温度,这些过程每天都要进行一遍。

在大棚旁边,两间简陋的小木屋便是老王一家三口生活的住宿。老王说:“尽管生活十分辛苦,但每次看见红通通的草莓,想到种植草莓所带来每年5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心里还是暖洋洋的。”

寒风凛冽牧鹅忙

13日上午,屋外零下6度,嗖嗖的北风不断往脖子里灌风,菱塘乡夏桥村67岁的放鹅人陈宏友戴着黑色的耳罩,身披一件土灰的棉袄,手拿一根约2米长的竹竿吆喝着河滩上的鹅群。

一会功夫,鹅群就全部被赶到庄稼地里,一只只悠闲地踱着绅士步伐,有的低头啃鹅草,有的在一起扑闪着翅膀嬉闹……老陈告诉记者,现在是养鹅的淡季,天太冷了,秋天庄稼地里种的鹅草除了被鹅吃掉外,大部分都枯掉了,所以现在只有四百多只鹅,尽管如此,还是要每隔2个小时把鹅群赶出来跑跑,不能老蹲在鹅舍里休眠,否则会越长越瘦,肉嚼起来就没劲了。

几十亩的庄稼地里,老陈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但是老陈自己却不这么觉得,“每次放养2个小时,这2个小时我可没闲着,要不断地吆喝它们,防止乱跑,不能让它们把庄稼糟蹋了。”老陈还告诉记者,十多年来,每天天一亮自己就要赶鹅群下水洗澡、喝水,否则鹅急了就会瞎跑,其实这些都不算苦,最怕的就是下雨、下雪天,养鹅得风雨无阻,再大的雨也要站在地里管着它们,去年的暴雪后,只要有鹅草露出头来,就要下地去放鹅,一点不能偷懒。“等一开春适合鹅草生长,就要扩大鹅群了,到时还得请上几个人来帮忙……”说着说着,老陈的脸上情不自禁地乐开了花。

不少人爱吃味美鲜嫩的菱塘鹅,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菱塘鹅是怎么饲养的,据说,菱塘鹅肉的鲜嫩关键就在于它是野生放养,而且是用天然绿色鹅草作饲料的。然而说起来简单,放鹅人的艰辛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