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3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气象专家说,这个冬季是近20年来最寒冷的。就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记者慕名赴汤庄联谊村采访高邮市绿园菇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张正堂。
绿园菇蔬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就在汤庄镇通往河口公路的边上,交通极为便利。17个果蔬菌菇类大棚,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记者走近大棚,首先见到的是由省妇联和省农村“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颁发的“江苏省现代化高效农业‘三八’示范基地”的匾额。进入大棚后,只见一些年龄稍长的农村妇女正忙着包装金针菜等菌类产品,准备运往高邮、江都等地市区超市销售。
今年40多岁的张正堂是兴化人氏,20多年前嫁到高邮。张正堂说,她娘家离汤庄不远,虽然也生活在农村,可是一天农活也没干过。从她祖父那辈人开始,家里就从事麻纺配件等机械行当。
张正堂在家做姑娘时,对机械方面的车、钳、铣等工种是样样精通;嫁到高邮后,与丈夫李永章志同道合,也从事机械方面的活计。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张正堂夫妇感到机械行业走着下坡路,两人一合计,从机械行业跳出来搞塑料产品。他们创建了“高邮市永振塑料制品厂”,生产塑料排水板等产品。张正堂的丈夫李永章近年来已数次赴越南推介产品,并且已获得回报。
张正堂在丈夫远赴越南期间,负责厂里生产。闲暇时,她想到一句古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前,趁机械行业还未不景气时,跳出来搞塑料产品,如果哪天塑料行业不行了,再搞什么呢?“民以食为天”。张正堂瞅准了“大棚经济”。于是,张正堂决定自己先行一步,搞农副产品,让丈夫继续干“老本行”。
隔行如隔山,从机械行业到塑料行业,再由塑料行业到农业,这之间的跨度是相当大的。记者在阅读《南平寓言》一书时得知,大棚果蔬菌类种植,其中的科技含量不可小觑。有些种了一辈子果蔬菌类的菜农,自以为有生产经验,不聘请农技人员,往往都遭受惨痛的创伤。
张正堂从塑料行业转行“玩”大棚经济,制定的是高起点、高标准的生产“套路”。她舍得在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和聘请农技人员方面投资。食用菌的培育要保持恒温,她就买锅炉;为保证菌种的纯度,她把工厂仓库用房改装成一个一个的“小包间”;不懂技术,就延请行家高手。她的17个大棚里,既有黄瓜、西瓜,也有草莓、波菜,还有木耳、平菇……
张正堂说,自从涉足“大棚经济”后才知道,在大棚里种植瓜果蔬菜,远远不同于自留地那种粗放型管理。大棚种植绝对是精细化管理,湿度、温度、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稍有不慎,满棚皆损。
经历过在大棚经济中摸爬滚打的张正堂开心地告诉记者,她现在已不需要再外出推销产品,与她订销的超市除高邮、江都、兴化的,还有更远地方的批发市场,现在愁的是没有产品满足超市需求。
张正堂没有不开心的理由。她又一次正确并成功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而且,她创办的绿园菇蔬专业合作社,让留守在农村的那些“背不起、跳不高”的年长的闲散富余劳力有了用武之地,许多老农都很感激张正堂的义举。
友谊村的村主任杨文谊告诉记者,张正堂是汤庄镇人大代表,她处处想着乡邻乡里,村里铺路架桥她出资,村里路灯电费她“报销”。在政治方面,她也积极上进,现在是“预备党员”。
记者还有幸参观了张正堂的办公室,发现张正堂一家人十分新潮和前卫。张正堂说,她和丈夫都喜爱体育运动,空余时间喜欢打篮球、羽毛球,就是再忙再累也要到跑步机上“散散步”。
张正堂一家是幸福的,她大女儿已大学毕业,在南京从事动画设计,小儿子正在南京读大学。他们一家就像绿园菇蔬合作社一样,散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