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鹅司令的富民情怀

2009-02-05 00:00:00    作者:天惠    来源:今日高邮

前不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搞了一个“感动中国”的奖项,全国一共有10位专家入选。扬州大学动科学院的退休教授赵万里,成为江苏省惟一的代表获得了这项殊荣。一位已经七十二岁的老人,是如何感动了中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自称为“鹅司令”的富民情怀。

看到赵教授冒着雨来到自己的养鹅场,送桥的杨万明也顾不了新上脚的皮鞋,跑到鹅群里捉了一只最肥的扬州鹅,准备烧老鹅汤给老先生尝尝。

扬州鹅就是赵教授主持培育的,别看这些鹅憨头憨脑的,却让杨万明一家走上了发财致富的道路。

说起赵教授与杨家的缘份,还得从1990年说起。那时候,沿高邮湖一带,水草鲜美,养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由于农户养的鹅种很杂,经济效益并不好。杨家的养鹅技术是祖传的,可是,微薄的收入只够维持家庭生计。

长期从事水禽研究的赵教授一直在寻思,能不能培育一个新鹅种,涵盖所有鹅种的优点,既要产蛋多,长得也要快,肉质还要好。这样的话,农民的经济收益就会提高。1990年,赵教授开始了扬州鹅的培育工作。他跑遍了全国,最后选用皖西白鹅、四川白鹅和太湖鹅进行杂交组合。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育种基地,在高邮湖畔的送桥镇,赵教授遇到了杨正良。

1997年,赵教授的“扬州鹅”历经5年终于选育而成。那一年,赵教授建议杨家父子大规模饲养。

伴随着扬州鹅品种的成熟,扬州鹅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杨家的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在他们的养鹅基地,已经有2万只种鹅,年养商品鹅6万只,年孵小鹅60万只。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真正的富。邵天祥的地与杨家的鹅场仅仅隔着一条窄窄的小路,可是对于养鹅他一直在观望。说实在的,农民盼望科技下乡如同盼星星、盼月亮一样,他们希望科技星火燃遍乡村和农户,可是这些年有人以科技的名义进行坑农、骗农,上过当的农民们心里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直到两年前,看到大家都富起来了,邵天祥才悄悄地养了2000只扬州鹅。

两年的时间,发生在邵家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真正给邵天祥定心丸的,是赵教授真心实意地付出。这一点,老杨看得最清楚不过了。

随着扬州鹅的养殖户越来越多,赵教授下乡也越来越频繁。他每次来都背着一个大包,跟着乡亲们钻鸭舍、上草滩。对于乡亲们的技术需求,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手把手地教乡亲们育鹅、喂饲料、治病。即使是当地的农技人员,也很难做到赵教授这样。

在赵教授的帮助和鼓励下,高邮湖畔养鹅的农户越来越多,2000年,送桥镇政府提出了“鹅业富镇”的目标,利用赵教授扬州鹅的品牌,打造出扬州鹅生产、销售、加工的一整条产业链,一只鹅富了一方人。

去年8月份,当地还成立了鹅业合作社,扬州鹅抱成团闯市场。

到目前为止,赵教授的扬州鹅已经带动养鹅农户增收7.84亿元,“扬州鹅”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鹅”。农民兄弟富了口袋,而赵教授却放弃了许多挣大钱的机会。

不图名又不图利,那赵教授到底图个啥呢?有一次,赵教授在与一个卖盐水鹅的农民的攀谈过程中,就深有感慨。

正是因为了解农民的渴求,作为学科带头人,赵教授早已桃李满天下,退休以后,他本可以轻松养老。可为了扬州鹅的推广,他两次放弃了出国与孩子团聚的机会。

杨正良的儿子杨万明成立的鹅业公司,就取名为“科农公司”,每次只要赵教授来了,平日里将鹅当作心肝宝贝的杨正良无论如何都要请他喝口老鹅汤。在这个淳朴的农民心里,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对赵教授的感激与敬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