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6 00:00:00 作者:玉梅 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在“汶川大地震”中所体现的愈挫愈奋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饱经忧患而愈益坚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己丑年春节,济南军区某陆航团高邮籍上尉直升机飞行员郑毅偕妻子张晓冬回邮省亲,向记者讲述了去年“5·12”后在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时的点点滴滴。而这正是对温家宝总理精彩演讲的最好诠释。
一
郑毅所在的部队,是去年“5·12”翌日转场奔赴四川灾区的。郑毅说,他们部队接到赴灾区救援的命令后,部队领导几乎没有做政治思想工作,全体官兵便个个争先,要求去四川灾区一线履行军人的职责。
去年5月13日,郑毅他们一天飞行了9个小时,赶到四川的北川。这种长途飞行十分累人。他们是一人驾驶飞机,一人就在颠簸的飞机中“养神”,轮流驾机完成这次紧急的长途飞行。
郑毅
昔日风景秀美的巴山蜀水,此时已是满目疮痍,天空中弥漫着浓浓的雾气,能见度极低。救援心切的郑毅等人在到达灾区的第二天,便驾机飞向受灾较重的高山峻岭的腹地。由于缺少相关资料,又不熟悉地形地貌,加之厚重的雾气,郑毅等人首次执行任务只能在层峦叠嶂的大山的山口处转悠。郑毅说,当时直升机上所有人员的心情都十分焦急,大有“恨不能插双翅,飞进山涧”的雄心壮志。
很快,郑毅与战友们便掌握了紧贴山峰“摸索”前进的驾机技能。郑毅驾驶的直升机是米8中型直升机。第一次,他们就航载30多名伤员。由于人手少,更重要的是时间紧迫,每天适宜飞机飞行的时间很有限,因此,直升机一降落,郑毅等人也立即下机,帮助搬运救灾物资,然后又抬伤员上飞机。当了多年的飞行员,都是飞机一降落便离机了,可是在灾区,飞机上的飞行员、领航员、机械师等,都是一人身兼数职,他们与时间赛跑,尽快地抢运伤员,尽可能多地运救灾物资。
在人们的想象中,总以为直升机是垂直起降。但是,直升机垂直起降也是有条件的,它在高空飞行中降落,也需要有滑翔的过程,特别是在四川灾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中,直升机的降落,就因架设在山峦中的高压电线而增添了许多危险因素。
一次,郑毅运送20多名部队医护人员和其他救援人员赴灾区,所有乘坐人员双眼都紧盯弦窗外,察看有无危及直升飞机飞行安全的隐患。当直升飞机开始滑翔降低飞行高度时,突然有人发现在直升飞机下方不远处有电线,随着他的一声喊:“电线!”所有人员立即从座位上“弹起”。而此时的郑毅,稳稳地掌控着操纵杆,平稳地驾驶直升机有惊无险地安全降落。
郑毅与战友们在四川灾区奋战了40天。他无限感慨地说,全国人民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的精神,奋战在灾区的部队指战员、志愿者舍身忘我抢险救灾、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四川人民临危不惧的坚强意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都深深地感染着他。赴四川抗震救灾的经历,不仅提高了部队指战员的飞行技能,更让他们有了一次思想认识的升华。
二
郑毅从四川灾区返回部队后,没有休整,又立即投入到青岛“奥帆赛”的场地安全保卫工作,每天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即使奥运会圆满成功举办后,郑毅也未能很好地休息。直到临近2009年春节,他才偕妻子回故乡休假、探望家人。
郑毅与张晓冬
郑毅的妻子张晓冬是山东聊城大学的一名教师。在郑毅赴四川抗震救灾期间,她恰恰由于身体不适正住院治疗。听说郑毅要去四川,她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她说,不仅她支持,她的爸爸、妈妈都支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身为军人,就应该随时随地服从服务祖国的需要。
由于当初对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不清楚,张晓冬以为郑毅去灾区个把星期便回来,谁知一去就是40多天。尤其得悉一架救援直升机失事的信息后,张晓冬对郑毅的思念更加深沉凝重。
张晓冬腼腆地告诉记者,当时每天就给郑毅发短信,郑毅也在百忙中回复短信。虽然张晓冬全家都支持郑毅去地震一线抢险救灾,可是他们对待这事十分低调,当初她单位的同事和领导都不知道。
内秀的张晓冬已随郑毅来过高邮多次。她对高邮的城市建筑、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美食赞不绝口。张晓冬学的专业是建筑工程,加之她与郑毅都有爱好古玩的雅兴,所以她每次来高邮,几乎都要去南门古街逛逛。
2000多年前,齐鲁大地上的孔圣人十分推崇“食不厌精”。来自孔圣人家乡的张晓冬,特别对高邮的面食如包子、面条很是赞赏。
但愿高邮饮食文化在张晓冬这些外来媳妇或是外来女婿中走得更远、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