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共建美好家园

2009-03-13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镇全面小康创建纪实

日前,记者前往沙湖村采访。刚进村委会就有人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创建小康村,对水利设施进行了整修,并对部分水面进行了调整。我包了一百多亩水面,收入较前年翻了一番多呢。现在我们沙湖村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庄不仅干净、秀美了,村民的创业、劳动热情也高涨了!”

扎扎实实创建全面小康镇

高邮镇党委书记徐渊告诉记者,该镇早在2006年就提出“扬州争第一、苏中创一流、全面达小康、全国争进位”的目标。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康示范镇建设,将小康示范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机制,资金有保证,活动有载体,并把其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扎扎实实抓创建。首先,从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让他们认清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推进小康示范镇进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是注意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近年来先后组织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赴外考察学习,通过考察,看到了自己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增强他们加快小康示范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走进胜利村,新铺的水泥道路平直宽阔,两侧绿树成林,满眼郁郁葱葱。村民的话语中充满感激:“这么好的环境来之不易,镇、村领导带我们奔小康跨出了一大步。”创建初期,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创建全面小康,许多老百姓对此不感兴趣,认为创建全面小康与他们无关。

创建过程中,为了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创建的积极性,高邮镇在全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重金。一是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工程。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31899人,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05年以来该镇加大了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五保供养,低保户达到应保尽保。同时,组织镇机关干部开展百户帮扶活动,定期组织走访慰问,确立帮扶目标,靠实帮扶措施,加快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环境整治工程。2008年拆除露天厕所126座,猪圈108个,搬移草堆213个;三是道路硬质化工程。目前全镇硬质化道路通村通组达59.8公里,通村灰黑公路覆盖率100%;四是生态沼气、改厕、垃圾池建设工程。为了改善农村环境,该镇大力推进改厕改圈工程,厕所改造达标率80%左右,新建沼气池253座,新建垃圾池109个,并已按照“户保洁、组收集、村清运,集中处理”的要求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五是绿化造林、河道疏浚工程。去年又完成造林面积1900亩,已经疏浚整治河道18条,完成土方12.32万方,清理水生作物29.1万方;六是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程,该镇在高谢村、管伙村、宝塔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基础上,又有凤凰村、十里村、大桥村、珠湖村、新民村、沙湖村六个村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对村务公开、村组建设、社会治安满意度等都有较大提高。

沙湖村支部书记张明告诉记者,去年,沙湖村投资11万元新建了1条260米的硬质便民通道,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同时,下大力气改厕、改圈、疏浚河道、处理垃圾。许多村民说,镇里、村里花这么大力气治理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我们自己的环境呢。如今,该村村民们都自觉参与到小康村的建设行列。

要想富,找支部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高邮镇各村党支部发挥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激发村民的创业、工作热情,各村党支部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积极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和鼓励有创业能力的人自主创业、有专业技能的人自主择业、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充分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如今高邮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找支部”!为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高邮镇党委适时调整班子,将有能力、甘于奉献的人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第一线。高邮镇农技中心副主任张明就是在那种情况下被派驻到沙湖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张明告诉记者,虽然知道沙湖村是个烂摊子,但是当初高邮镇党委政府选择他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坚信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只要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一定能带领群众奔向小康的。一年来,张明只要群众一来电话,不管多晚,他都要上门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张明记得在打通村里的一条主干道的前天晚上,许多村民扬言要阻碍施工。原因是要先弄好自家门口的路,才能打通大路。当时已是晚上11点,他立刻穿衣起床,上门去做工作。他希望大家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村民自家门口的路一定会尽快修缮完毕的,一场纷争就这样被平息。张明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老百姓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前大家总是坐享其成,怨天尤人,现在村民更愿意靠自己的双手来共同创建美好的家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