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9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扬州一家媒体登载一篇《清官员“长生牌”惊现扬城》的文章。文中说,长生牌位纪念的对象是清朝扬州高邮籍官员高鸿飞。
扬州学者韦明铧说,《扬州历史人物辞典》上有关于高鸿飞的记载,但史料较少,这座长生牌对研究扬州历史文化名人高鸿飞提供了重要的物证素材。
昨日,记者专程来到市档案局(馆),在《高邮州志》“清·光绪”年间的分册人物志“忠烈”(第四卷第七页)栏目中查阅到了高鸿飞的相关资料,并在高鸿飞后人高三房族人家中见到了“高氏列祖列宗名录表”。
现在,先来介绍在扬州发现的“长生牌”。
“长生牌”是为恩人在世时立的祈求福寿的牌位,目的就是感其恩德,祝愿长生。在扬州发现的这座牌位立于“辛丑”年,根据推算,当是1841年。
“长生牌”高60厘米,宽11厘米,木质,牌位竖排阳刻三行文字。100多年过去了,如今字体上的镏金仍在。三行文字中,左侧为:“辛丑 恩科进士完成宾与考棚诸盛举邑绅士感德不忘。”正中文字如下:“敕授儒林郎知福鼎县前翰林院庶吉士高公名鸿飞字伯鸾号南卿长生禄位。”右侧文字:“公系江苏扬州府高邮州人由拔贡生式道光壬辰科举人”。
韦明铧认为,从这些文字的信息来看,可能是高鸿飞的同僚为感念高鸿飞的恩德,为他立的这个长生牌。
记者从现存于我市档案局(馆)的清代高邮州志上了解到,高鸿飞幼年时被称为神童,“九岁能诗制艺亦斐然成章年十三入学旋食饩道光乙酉拔贡壬辰经魁辛丑进士”、“殿试二甲六名由翰林院庶吉士改知县名公卿同惋惜”。
高鸿飞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道光二十一年进士(《高邮县志》1990版“进士名录”第817页记载,高鸿飞为“清代进士”),曾在福建、台湾等处多个地方做官。咸丰二年(1852年)担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翌年,台湾发生李石民变,高鸿飞在剿匪中阵亡殉职。1855年,高鸿飞被入祀北京昭忠祠(而在台湾县亦设有高公祠)。
再来说说“高氏列祖列宗名录表”。
“高氏列祖列宗名录表”从高鸿飞起已延续五代人。据高鸿飞第五代“宗”字辈排行的高二房的后人、今年92岁高龄的高女士介绍,高鸿飞的妻子是高邮籍著名画家王陶民(1894年至1939年)的姑妈。在上世纪60年代,她还曾在家中见到过高鸿飞的画像和官服、朝珠等物品。解放前,每年春节期间家里都把他的画像拿出来供奉,正月十八落灯时再收藏起来。
从“名录表”中可以看到,高鸿飞与王陶民姑妈共生有四子(“列祖列宗名录表”不记载女性)。据记者所知,高鸿飞次子、三子(又称二房、三房)的后代住地相距很近,二房在骡马巷西侧的咸宁庵巷,三房在骡马巷东侧的梨木巷还有几位“承”字辈老人健在。三房中的高树敏(高鸿飞的孙子辈)学养深厚,曾参与编纂《高邮州志》。
高鸿飞第五代“宗”字辈高宗亮的儿子、孙子现在台湾居住。据高宗亮的儿子高玟介绍,由于先祖在台湾任职期间抗击倭寇有功,当地人民尊敬他,为他建了“高公祠”。后来日本人侵占台湾岛,“高公祠”被毁。现在“高公祠”原址已建成一所幼稚园。
据高鸿飞后人回忆,曾有一位女士从台湾来到高邮为高鸿飞守节,人称“蛮二奶奶”(南蛮北侉,在我地之南的称“蛮子”,北则为“侉子”)。据说,蛮二奶奶由于存在语言交流困难、生活习俗不同等原因而英年早逝。
高鸿飞的后人还告诉记者,那时台湾人不仅不吃螃蟹,而且还认为是不吉祥之物。一次因螃蟹爬入农田,引起农人争斗,高鸿飞来到现场,让人将螃蟹煮熟,并当众吃掉。从此,螃蟹也成了台湾当地人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