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4 00:00:00 作者:陆业斌/文 韩粉琴/摄 来源:今日高邮
经过近20年的养殖 ,我市罗氏沼虾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8年,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到14万多亩,平均亩产670斤,亩纯效益2500元以上,罗氏沼虾产业链经营收入达2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罗氏沼虾的收入达650元。据了解,今年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15万亩。在整个经济发展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今年罗氏沼虾养殖如何实现持续增产增效?近期,记者走访了养殖户、水产专家,他们结合多年养殖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谈了各自的看法和体会。
虾农正在给虾苗投料
适应市场需求 调整放养模式 早上市增效益
3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罗氏沼虾养殖大镇——龙虬,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池塘里,虾农挥锹挖沟,搭建大棚;道路上,车水马龙,运送煤炭等养殖备用物资;有的虾农已开炉增温,准备放养……
在省劳模吴圣良家养殖塘口,吴圣良边忙着烧锅炉边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养殖情况。他说,家里120多亩养殖面积,都实现了锅炉增温育苗。由于春节后连续阴雨,气温较低,今年育苗总体上比往年要迟一点,尽管如此,他家还是先人一拍,3日就开炉烧炭,为大棚加温,准备育苗。记者询问道:“今年养殖有没有新的变化?”吴圣良说,今年虾农普遍扩大了大棚育苗面积,这样,有利于提高放大水的规格,有利于成虾早上市,有利于增加养殖效益。
据市农林局副局长、市水产专家孙桂尧介绍,我市罗氏沼虾养殖方式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采用锅炉增温培育大规格虾苗,这一独特做法目前被我市广大养虾户普遍使用。在这之前,我市罗氏沼虾一般是5月中旬放苗,9月下旬至10底上市。由于养殖技术传统、上市时间迟且短,养殖产量不高,只有300元左右每亩,每亩效益也只有1000元左右。采用锅炉增温培育大规格虾苗养殖模式之后,3月初就开始放苗,6月中旬就开始上市销售,销售时间比以前整整提前增加了80多天,产量、效益都比过去大大提高。
孙桂尧认为,尽管我市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水平、养殖规模、养殖效益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与市场需求、农民增收的期盼,仍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创优养殖模式。近年来,农林水产部门,针对我市罗氏沼虾养殖实践经验,提出了扩大育苗大棚面积、提高上市量的增产增效举措。具体说来,就是把锅炉增温培育虾苗的大棚面积,从原来的5%左右提高到10%左右,育苗水体面积扩大了,有利于虾苗的生长,到放大水时,虾苗规格可以比过去增加1公分,达4至5公分。大规格的虾苗5月份放大水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养殖,6月中旬就开始陆续上市销售,填补了市场空白,价格很理想。龙虬一个养殖户,去年采用扩大育苗大棚面积养殖模式之后,效果非常明显,7月底之前每亩上市销售成虾300斤以上,平均价格14元,当年实现亩产1200斤,亩纯效益5000多元。
据了解,去冬今春,市农林水产部门利用各种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大力宣传推广扩大育苗大棚面积、提高上市量的增产增效举措。同时,在龙虬、三垛两个罗氏沼虾养殖大镇进行项目示范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15万亩养殖面积,目前已有近十分之一的虾塘采用了扩大育苗大棚面积养殖模式,达到了预期目标。孙桂尧告诉记者,推广扩大育苗大棚面积养殖模式,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全市养殖的50%的成虾在8月中旬之前上市销售完毕,来抢占市场先机,谋求最大养殖效益。
适度投放苗种 科学投饵喂养 控减生产成本
据记者调查了解,许多虾农认为,放苗越多产量就会越高,每亩不多放虾苗,心里不放心。所以,一般虾农每亩放苗10万尾左右,少数虾农每亩放苗高达15万尾之多。其实,这是个误区。放苗越多未必产量越高,即便高产未必实现高效。因为,放养密度过大,投入成本越多,上市规格明显偏小,直接推迟了成虾上市时间,影响成虾上市价格。
水产专家认为,从目前我市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水平来看,每亩放养8万尾就足够了。按此推算,过去我市虾农每亩一般多放养了2万尾虾苗,每亩增加了养殖用苗成本200多元,高的虾农近千元。某种层面上讲,这增加的养殖成本就是养殖的纯效益。当前,正是罗氏沼虾养殖育苗的最佳季节,广大养殖户一定要计算养殖成本,适度投放苗种,宁可少而精,毋需多而滥。
随着虾苗陆续进棚培育,我市罗氏沼虾养殖也渐入高潮,饲料投喂也与日俱增。据调查,以往我市绝大多数养虾户使用的成虾配合饲料蛋白含量都在40%左右,更有甚者使用了蛋白含量为42%的配合饲料,这不仅加大了成本投入,提高了虾发病率,更严重影响了成虾质量。而国家农业部制订的成虾配合饲料蛋白含量为≥32%(±.0.2%)。为此,市农林水产部门提醒广大养虾户必须全线降低所投喂饵料的蛋白含量,最好控制在38%以内。
此外,我市养殖户在养虾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普遍使用螺蚬肉。事实上 ,投喂螺蚬肉与投喂成虾配合饲料相比,每斤成虾要增加近4元的成本。投喂动物性螺蚬肉不仅人为增加养殖成本,而且易造成养殖污染,影响成虾品质和销售,最终影响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