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1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两天的姜堰之行,时间短暂。姜堰在大开放、大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将把它们记录下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做起
当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总编陶惠林为我们概括姜堰这些年发展经验时,第一条就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 ”
姜堰市解放思想从政府部门的“蛋糕”削减开始,主动放权减费,对于可支持可不支持的坚决支持,可简化可不简化的坚决简化,可变通可不变通的坚决变通。去年以来,姜堰取消、停征或减征上百个 “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预计可为企业和基层“减负”折算金额5900多万元。同时,自去年9月份以来,该市还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政府让利等,扶持企业折算资金达2亿元。姜堰市开通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需多部门批准的新办项目,全面启动联审联批机制,进入新渠道的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为94天,比法定时限缩短了271天,比改革前又压缩了47天。
找准比较优势,推进差别化竞争
姜堰地处苏中腹地,不临江不靠海,既无区位优势,也无政策优势,是苏中14个县市中唯一既不享受沿江开发政策、又不享受苏北扶持政策的地区。然而姜堰人没有怨天尤人,找准了“会船”和“湿地”两大特色资源,全力打造,几年来政府投入旅游建设资金6.4亿元,把溱湖及周边旅游业搞得有声有色,成为姜堰三产服务业最大的亮点。
在大开放、大发展过程中,姜堰放大曙光和双登两个超20亿元龙头企业集团的亮点,倾力打造石油装备和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政府出面邀请北京、南京的专家,专门制订了《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已经跻身江苏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之列,预计几年内将达500亿元的规模。
守住后发优势,打造生态品牌
在姜堰城乡大道上,我们到处可见路两侧宽宽的绿化带,有香樟、意杨等风景树,还有葡萄、桃梨等各类果树;一处处河流池塘清波荡漾……
据了解,姜堰去年新植树木500万株、新增树木4.34万亩,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8.01平方米。今年他们还将造林4万亩以上,确保森林覆盖率超小康标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达70%,沈高镇河横村是早已闻名的“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白米镇野沐村拿到全省唯一的“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招商引资不引进污染项目,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成为姜堰人的新追求,双登集团去年还成功创成全国电池行业和泰州市唯一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水清树绿天蓝城秀,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新姜堰的“精髓”,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形成强大的软实力。正因为看中姜堰优良的生态环境,总投资20亿元的泰州华侨城项目落户姜堰,这是华侨城目前在县级市的唯一投资项目!
惠民为本,“天下第一难”不难了
拆迁是新时期的“天下第一难”,近三年城市建设中,姜堰市先后拆迁3800户,拆迁面积44万平米,行政协调450户,调解成功率达90%,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没有发生一起野蛮拆迁和采用停电、停水方式强迫拆迁户搬迁的违法行为。
姜堰市建设局负责人王凯在接受采访团采访时说,坚持惠民原则是化解难题之本。以房屋拆迁中既不符合廉租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特困户为例,姜堰市制订了相关政策文件,采取政府与个人合股购房等模式,即:被拆迁户同时具备拆迁房屋补偿额不足6万元(2004年4.5万元,2005年5万元,2006年5.5万元,2007年6万元)、当年享受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在市区内无其它房屋这三个条件的,可申请合股房,也可申请可租可售房,即每套面积为65平米,政府以45平米抵算拆迁补偿费,其余面积由拆迁户按略低于经济适用房价格购买,或按公房出租标准缴纳房租。拆迁特困户以拆迁补偿费折算所得的45平米属个人产权,其余20平米既可以出资购买,也可以租赁居住,从而有效缓解了购房户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这一系列贴近民情、纾解民困的举措被省建设厅称为“姜堰模式”,中央电视台、上海卫视、新华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阳光信贷,破解小企业融资难
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贷款难,一直是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因为大银行认为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无法保证,因而“慎贷、惜贷、惧贷”。姜堰市农村合作银行推出“阳光信贷”服务新方式,在农村地区实行“八公开”制度,即将贷款种类、对象、条件、额度、期限、利率、程序和评议结果,通过村务公开栏向群众公开,提高小企业贷款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同时建立信贷人员职责上墙公示制度,将信贷人员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监督举报电话等公布在分工范围内的所有自然村,在村主要路段设立信贷承诺服务公示栏,向社会公开信贷业务的原则、条件、程序及服务承诺的内容,扩大服务承诺知晓面。“阳光信贷”促进了小企业贷款迅速增长,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一服务方式被中宣部充分肯定并向中央各大媒体推介。
新农村建设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
走进河横村,该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让人眼前一亮:笔直的马路直达农户门前,沿路绿化、亮化、美化齐全;花园式的农家别墅白墙灰瓦,很符合里下河水乡建筑风格;门前花圃有树有草还有蔬菜区,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小区内配套设施齐全,沼气入户,垃圾箱的垃圾有人及时清运;生产河及废沟塘全部被整治一新,成为景观河道,村民在河边洗衣……
村里人告诉记者,河横村新农村建设,姜堰市各部门真心实意地帮忙。规划部门广泛进行居民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从“为民做主”转向“由民做主”,做成农民参与、农民认可、农民支持、农民共同实施的规划。建设部门把好搬迁补偿和房屋造价关,集中区内的别墅平均造价仅510元/平方米。农业部门给每户农民送来优质种子和相关技术,林业部门给每家送一棵果树、一棵景观树,水务部门负责清洁河道……
正因为各部门齐心协力,河横村荣获联合国命名的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全省唯一的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绿色村庄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