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7 00:00:00 作者:朱波 郭玉梅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记高邮镇司法所所长陈士坡
3月30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高邮镇司法所。走进陈士坡的办公室,他正在和一位女子交谈着。其间,他的手机以及办公室的电话不时响起。高邮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士坡的电话几乎就是热线,经常有人打电话找他咨询法律问题或是调解纠纷。趁着他们交谈之际,记者打量了他的办公室:电脑的桌面上是全国先进司法所的奖牌,旁边的电话、传真机以及打印机均无一例外地用干净的手帕盖着。真是一个细致的人,这是记者对陈士坡的第一印象。
陈士坡在工作
约15分钟的时间,陈士坡送走了来访者。还没等记者开口,他抱歉地说:“让你久等了,这位女子想和丈夫离婚,发短信给我想找我谈谈,顺便咨询这方面的相关情况。”“发短信给你,她怎么知道你号码的?”“他是通过别人打听到的。”一个女子为了咨询离婚方面的情况找到陈士坡并且把一些隐私透露出来,需要多大的勇气,可见当地老百姓对陈士坡的信任。
“百分百满意”的背后
陈士坡,2000年任高邮镇司法所所长。翻开他的个人资料,除了“先进工作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镇满意站所评议活动中,高邮镇司法所是参评的36家单位中惟一获得100%满意率的基层站所,他以极高的满意度、知名度、美誉度,谱写出一曲打造稳定和谐投资环境的新乐章。
司法所的荣誉墙
高邮镇是高邮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的许多共性问题也在高邮镇出现,因征地拆迁、城市改造、企业改制、弱势群体诸多困难等引发的矛盾更加集中、频繁、疑难、复杂、棘手。作为大镇的司法所,仅有三人。面对这样的镇情民情,陈士坡不畏苦、不畏难、不畏烦,以一心为民的热心,服务中心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的强烈事业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努力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力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排除社会不安定隐患。2008年集中组织各类法制讲座30余次,受训1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直接牵头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200余件。
2005年,黄庄某户因家庭纠纷,哥哥在兄弟结婚前夜自焚于新房内。双方矛盾激化直至上诉法院打官司。陈士坡竭尽全力,寻求双方亲友及单位领导共同做工作。最后,为了调解协议的履行,他夜赴火葬场直至火化结束并连夜护送骨灰到司徒老家安葬。经过53天的艰难调解,终于使这一矛盾激烈、涉及范围广、牵扯人员多的罕见家庭纠纷得到成功解决。陈士坡用他的实际行动打动了所有人,用市司法局一位同志的话说就是:“人们相信他!”
人民调解是对社会难题的解读,是对经济发展的呵护,在清华园拆迁、康华园开工、国雄集团、鸭业园区建设等处,陈士坡和他的同事留下了啧啧称赞。当他公正地解决金桥组劳动力安置费问题,确保市行政中心如期开工的时候;当他妥善地解决镇商业公司职工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使改制得以顺利进行的时候;当他被“借用”到鸭业园区成功调解纠纷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为自己调处纠纷的成绩作加法,他想到的仅仅是减法,是社会上减少了一份不安定的因素。当然,他也未曾想到“满意”二字,想到的只有责任,一个司法所长应尽的责任。
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
陈士坡有他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在了解事情的背景及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的基础上,妥善进行“冷处理”;通过做关键人物的工作来疏通关系;换位思考来沟通;利用业务关系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等。
2005年1月,陈士坡曾在24小时内成功化解了一件拼死觅活的纠纷。那时,我市太平村村民胡某、黄某夫妇因更换零件,与一摩托专卖店老板钱某及其员工产生摩擦并发展成撕打。事后,白血病患者胡某出现了尿血现象。于是,他伙同几十名村民和亲友封了这家专卖店的大门,还扬言,自己反正是半条命,也不想活了,并准备用汽油烧店自焚,声称不赔偿数万元医疗费用,休想营业。遇到这突发事件,同样患有白血病的钱老板很受打击,准备撤资回乡。就在局面僵持不下的时刻,陈士坡临危受命。当晚11点,他请来胡某的远亲一同赶到胡家进行疏导、调处。起初,局面并不好收拾,一边是胡某与其家人面有怒色、沉默不语;一边是聚集在胡家的20多位亲友言辞激烈,气氛紧张。陈士坡等人见此情景,耐心沟通,将心比心,情理交融,理清各种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胡某最终放弃了“拼死讨说法”的打算,愿意听从调解,从而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陈士坡剪辑的报刊案例
第二天,陈士坡等人又从安商、亲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同钱老板诚挚交谈,打消了他的投资顾虑,鼓励他及朋友在高邮大展宏图。
钱老板最终同意了调解方案。陈士坡又随即赶往医院看望胡某,力促双方在当日签订了协议,并立即履行。一场剑拔弩张的矛盾在24小时内和平化解,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满意。钱老板不仅没有“打道回府”,而且还促成了朋友在邮投资项目的落实。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长期在基层做工作,陈士坡深知,不少农村老百姓法律意识淡薄,在调解过程中,他除了以法律为后盾外,更通过讲道理,将情、理、法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的基层司法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反复问陈士坡一句话:“为什么别人调解不了的纠纷,到你手上就搞定了呢?”他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做好分内事。”只是这么简单吗?
看着陈士坡面前的电脑,记者问:“陈所长,平时喜欢上网吗?”“喜欢。”“上网都看些什么?”“主要还是看一些典型案例。”听到这话,记者随即问:“陈所长,平时一定很注重学习。”“学习很重要,我们国家的法律一直处在完善的过程中,不学习肯定不行。以前所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一直通过报纸学习,并把报纸上的典型案例剪下来粘贴成册,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汇编。”记者表示想看一下,陈士坡便把记者领进资料室,打开一个书橱,约30本16开的报刊案例剪辑整齐地排开,有房屋纠纷、婚姻家庭、拆迁、青少年犯罪、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陈士坡告诉记者,本来这些剪辑没有分类,后来渐渐地有了经验,进行分类,便于查找。记者拿出一本早期的报纸剪辑,封面上写着关于行政、医疗、交通运输、婚姻、学校、工业、劳动、供电广播、电信等方面的案例及法律基本知识,并且目录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哪个案例在哪页,一下便能找到。为了让记者看个仔细,陈士坡特地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剪辑本搬到楼上的会议室,所里帮忙的同事告诉记者,这些可都是陈所长的“宝贝”,十多年来的心血。
随着他们来到司法所楼上的会议室,记者看到室内北面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粗略地数一数有22块,这里面还不包括市里的一些表彰。陈士坡告诉记者,做了近10年的司法所长,这些荣誉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肯定,激励着他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