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7 00:00:00 作者:韩粉琴 刘宏秀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春季,我们以1300元/亩的‘天价’又拿下附近100亩虾塘,总虾塘面积达到550亩,是扬州地区面积最大的罗氏沼虾养殖户。”24日上午,走进位于龙虬镇兴北村的市小康水产专业合作社、周长文水产养殖场,负责人周晓康向记者透露了养殖场的最新动作。
周晓康是全国劳模、养虾大王周长文的独生子,2002年从连云港水产学校毕业后,就回乡与父亲一起联手创业。父子俩一个养虾,一个搞加工、贩运,年收入30万元,日子过得辛苦而充实。
“一个人要想办实业、干事业,就要‘喜新厌旧’、‘这山望着那山高’。”周长文说。随着养虾技术的不断成熟,父子俩的心路也越来越宽。2005年春,在我市全民创业大潮的引领下,周长文把原来白马村130亩成熟的虾塘让给其他农户,动员儿子和他一起到兴北村开荒挖鱼塘,开始新的创业人生。
当时的南荡有580亩,杂草丛生超过人高,原来粗放养鱼效益极低,生产队每年租金两三万元都难收取。周家父子以年租金15.6万元承包这片荒荡,开塘放样时竟要插彩旗才能彼此看到。他们刨杂草树根、挖塘、做埂、筑路、通水电、建库房,先后投入150万元才筑成450亩的规范化虾塘。周晓康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57天开荒吃的苦简直几箩筐都装不完,单父子俩脚板磨出的老茧就有铜钱厚。
第一年由于来不及养殖锅炉苗、大棚苗,常规养殖当年收入仅50万元。周长文和周晓康不气馁、不害怕。第二年,从3月初虾苗入场开始,父子俩精心培育锅炉苗,把从外地购进的虾苗放进大棚里,再用锅炉增温保证虾苗早生长。由于人手不够,父子俩既是管理员又是操作工,夜里起来烧炉子(锅炉)是常事,育苗的2个月几乎是吃住在虾棚,观察比较、测温喂料、记录总结,认真到了忘我的程度。八九月份气候复杂多变,容易导致泛塘,而泛塘对虾农往往意味着灭顶之灾。于是父子俩没日没夜地在500多亩的虾塘埂上来回巡塘,一人管一边塘,有事电话联络,困了就倒地睡一下。
周晓康说,他最佩服父亲的做事认真劲,不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一丝不苟。正因为认真,他们的养殖场一直很平稳。有一次,周长文观察到有两口虾塘水质不对劲,就站在夏天毒辣辣的太阳下,盯塘看了3个小时,果然天还没黑,有沼虾开始浮头。他立刻打电话通知工人开动增氧泵,先是2台,后来12台一起加水增氧,最后总价值10多万元的虾塘保住了,只死了80斤虾。
不用说,这两年父子虾王的收入很可观,然而他们不忘带动周边虾农一起致富。2006年10月,小康水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为会员提供虾苗、饲料、技术、收购、代加工等一条龙服务,每年合作社垫资约500万元左右,解了不少养虾户的燃眉之急。据周晓康介绍,养殖场每年代购虾苗5亿尾、药品100多万元、饲料1000吨,会员手头紧张可以先赊账;养殖场有8名管理人员,其中4人专门负责到会员塘口巡视,指导技术、监督投入品质量等;合作社收购价格比一般经纪人高出一二毛一斤,仅此,每年就要多支付一二十万元。目前小康合作社已有270户会员,年产出1800万元。
小康合作社已成为虾农信赖的贴心人。最近,会员周子峰家33亩虾塘,因没调好水质匆匆放苗导致近200万尾虾苗死亡,合作社出面和供苗厂家谈判争取部分补偿款,同时从共同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贴补周子峰,令周子峰感激不已。
周晓康继承了劳模父亲的本色,没有一点独生子、富家儿的娇奢之气,能吃苦、善钻研、技术精、心肠热。记者去采访的那天中午12点多钟,正好周山镇联合村的徐永海家虾苗到塘,请周晓康去指导一下。周晓康饭也顾不上吃,开车来到虾场,帮徐永海看水质、看虾苗,直到老徐放完苗才放心离去。周晓康说,这点事真算不了什么,自己曾经一天跑了7个乡镇,行程400公里,平常会员有事他总是随叫随到。
周晓康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着现代农民的开阔思维和开拓精神。他利用同学资源,与山东农业大学建立联系,在养殖场设立实习基地,既为养殖场提供了一个技术后盾,及时掌握水产养殖最新技术信息,也为社会培养适用的水产技术人才,每年都有数名大学生来场实践,出校门基本就能胜任水产技术员的工作。周晓康努力探索罗氏沼虾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的新技术,从上海引进一种高科技海洋生物饲料,可以取代螺蚬肉,不仅让生物饲料成本从2.2元降到1.4元/斤,而且有利于提高虾肉的品质,得到越来越多虾农的认可。周晓康还尝试拓展销售渠道,最近他正与上海“好再来”餐饮连锁店商谈合作事宜,争取把虾产品从塘口直接供货给“好再来”的200多家连锁店,这样虾农每亩至少增收100元。他还积极寻找合作对象,谋划开发真空包装、开袋即食的罗虾食品,希望把高邮罗氏沼虾产业链不断拉长做粗。我们衷心祝愿这位新时代农民的理想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