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6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镜头一:四月春风和煦,记者在菱塘双孢菇园区看到,这里的食用菌立体大棚一个接一个,格外引人注目。菇农们正忙着采摘、出售双孢菇,前来收购双孢菇的不仅有扬州周边地区的客商,还有慕名而来的常州等外地客商。
走进菇棚,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整齐的田畦,畦土表层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白色双孢菇。望着自家长势喜人的双孢菇,一位菇农笑逐颜开,他说:“客商就在地头上收购,两块五一斤,给现钱,一个早上我已经卖了一千多块钱的鲜菇了。”
一位在场收购的客商张先生说:“我长年做食用菌生意,收购的食用菌都送到了星级宾馆和大超市里。听说这里的鲜菇品质好、味道香,大家都爱吃,且运费也少。”他指着一辆白色的轻型卡车说:“这是我刚买的一辆货车,最近天天从高邮往常州拉鲜菇。”
镜头二:记者在汤庄镇联谊村张正堂的食用菌培植房看到,密密麻麻堆放着用塑料袋包裹着的养料,样子看上去像一个个大号胶囊。在这些“胶囊”的两头,就会长出菌。张正堂告诉记者,今年培植的木耳大概有5、6万袋,下个月就要出耳了。她是既高兴又期盼,忙碌了几个月,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虽然对今年的行情还没摸透,但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木耳价格还是有望节节攀升的,预计会卖到30多元一公斤。
谈起种食用菌,张正堂是一脸的喜悦,因为除了种木耳,她还培植金针菇。去年10月,她收获了3万斤金针菇,一个季度下来获利10多万元。张正堂说,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效益比我想象的好得多,所以今年10月还会扩大规模种植,我想金针菇的发展前景还是蛮好的。张正堂自豪地告诉记者,不光要会种食用菌,而且要有稳定的销路。目前,扬州周边地区的苏果等各大超市、宾馆都有她提供的食用菌。
据农林局业内人士介绍,食用菌是我市高效农业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前些年,不少农民通过种植食用菌盖上了楼房,过上了舒心的日子。虽然,近段时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双孢菇的价格连续下滑,但据调查,木耳、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等其他类型的菌种还是持续走高。
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朱宏发对食用菌行业持乐观态度。他表示,食用菌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年国际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上升,年产值都在250亿至280亿元之间。许多专家介绍,食用菌的实质就是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资源,通过栽培各种菇菌转化成为人类能直接利用的优质健康食品。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逐步调整,食用菌正悄然长到百姓的餐桌上。
目前,我市有40多户食用菌培植户,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大家的培植技术已没话说。如何进一步发展食用菌行业,关键就是要解决销路问题。针对目前行情,朱宏发建议,食用菌种植户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计划,适当消减高档保险珍稀菇产品,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中、低档产品。其次转移市场发展面,大力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巧妙运用原产地保护、有机食品认证等标识,从科学角度论证食用菌的纯天然、无污染;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将品尝美味可口的食用菌菜肴和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保持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菇农架构稳定的销售渠道。不过最重要的是正确引导菇农理性生产,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扩大产量。
食用菌产业是我市农业的新兴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对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市食用菌生产仍以内销为主,产业小而不强。农林局经作站站长喻义珠认为,关键是食用菌产业缺乏各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证和认证等规范化体系。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菌种标准化保证质量。二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如食用菌生产的产地环境、设施标准,添加剂、杀虫剂、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和标准。三是包装规范,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扩大增收空间,进一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