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00:00:00 作者:张愈 来源:今日高邮
陈友兴先生“再说蒋济”一文的要害是要否定古高邮曾叫平阿和三阿。而古高邮叫三阿(平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历史上“平阿”是多解的
历史上“平阿”是多解的,这一点陈先生也承认。平阿不是单一的,就不能用其中一个“平阿”来否定另一个“平阿”的存在,否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历史上“嘉庆志”就犯了这种错误。蒋济是不是高邮人,按照历史界的通常办法,一要根据历史记载,二要有考古发现,三要有地面文化遗存。笔者上一篇《三国蒋济是高邮人》,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古代高邮人给出的历史资料。本文将再给出一批资料。
从古高邮“三阿”的位置定“平阿县”的位置
高邮在东晋称“三阿县”。古“三阿”,这是惟一的、非多解的。这个古三阿的位置,就是古高邮在汉代至晋代称“平阿县”的位置。笔者上次谈蒋济的文章,给出的高邮古建置沿革的照片(康熙志)和扬州府志的记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今给出谭其骧教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一幅图,为东晋、十六国的“东晋图”,上有“三阿”的位置。原图很大,只节录中间一块供参考。谭教授的图上,“三阿”的位置在今高邮湖的西北角。
古高邮的“三阿”非常有名。三阿有名,还因为晋代发生的“淝水之战”的序曲——“三阿之战”战场就在这里。2005年,笔者曾发表一篇题目为《寻觅“三阿之战”古战场》文章,里面引证了房玄龄等《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上》、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四【晋纪二十六】、蔡东藩《两晋演义》第六十六回、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第四节“十六国大乱”、杨德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北府兵”一节、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一文之“三、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等资料记载,说的是太元四年(374年),谢玄自广陵救三阿的这段历史。“三阿,去广陵百里”。《中国通史》中,对晋时“三阿”注为“江苏高邮县西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对晋时“三阿”注为“江苏高邮西”。田余庆在处理关于“淝水之战”的史料时,讲“三阿”在“今江苏高邮境”。这一记载,与谭其骧先生的“东晋”图相一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有一段关于古高邮“三阿”和“平阿县”的记载:“【高邮州】北阿镇,州西八十里,亦曰三阿。三阿者:镇之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东晋尝侨置幽州于此。太元四年,苻秦将俱难、彭超围幽州剌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朝廷大震,谢玄自广陵驰救,难、超战败,退保盱眙。或云:平阿湖侧有平阿村,村有故平阿县。”这个平阿县就是三国蒋济的故乡。
清雍正《高邮州志》记载:“汉。……旧志作平阿县,成帝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即此地,未详所据”。要说明的是这个“旧志”,历代“(明、清)州志”都是指《宋·高邮志》。
明、清时期,高邮诸小湖已逐渐淹成一片,在乾隆年间最后形成今高邮湖。但州志都有这样的引用:旧志云,“有湖隶旁,将三十所,大或万顷,小亦千亩,迤丽联络,参错骈布。(宋人崔公度)”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过甓社诸湖》诗作中有注:“高邮西北有新开、甓社、塘下、五湖、平阿、七里、张良、珠湖,又有姜里、石臼、鹅儿白,凡十一湖相连。内有一湾,名子父湾。见《图经》。”他引用的11个湖名都是古高邮境内较大的小湖泊,是高邮湖的前身。其中“子父湾”后称“父子湾”“在州治西五十里,通珠湖。”所说《图经》是宋代最早《高邮志》的一种。我们在明清《高邮州志》的字里行间,常可以见到其作者称其为“旧志”,并大加引用。高邮宋志今国内已佚。在首届秦观学术讨论会上,来了一位日本学者,他说日本东京都大学图书馆还藏有高邮“宋志”。笔者引用这些要说明的是:“旧志作平阿县,成帝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即此地”是宋代《高邮志》的最早记载。宋代《高邮志》的“图经”中,记载了“平阿湖”(当然还应该有图件)。在宋代,这个平阿湖傍还有平阿村,平阿村是汉代和晋代设“平阿县”的地方。笔者也认为,高邮州志中的人物传记第一篇《三国蒋济传》也出于宋志,将来看到宋志会证实的。以清代《高邮州志》的修纂者为例,他们都是名人学者,如康熙志有孙宗彝(进士、吏部郎中),雍正志有王曾禄(名儒、博通典籍)、张梦鲤(乡贤、纂修高邮州志十二卷),乾隆志有夏之蓉(进士、翰林院检讨)、沈之本(举人、知县、纂修《州志》)、王念孙(进士、擢御史、训诂学家)、夏味堂(举人、两修《州志》)等人。他们学识渊博,才高八斗,不会把不是高邮人的蒋济拉进《高邮州志》中来的。
今高邮城在北宋之前并不存在
陈先生“再说”的表格,列西汉至西晋四个朝代,其“治所”一栏中,注了三个“今高邮城”。但笔者认为:今高邮城建城是北宋初年的事。当时,建的是高邮军(郡),不是高邮县城。有关记载如下:
(1)批示和拨款。《(宋)太祖实录》:开宝四年“高邮建军”的诏文:“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宋《舆地纪胜》卷43《淮南路·高邮军》)
“元 元年(1054年)诏复高邮军,额赐帑金茸军治兼修众乐园。始于郡守军毛渐,成于郡守杨蟠。”(据《高邮州志》)
(2)建置。“高邮军,理高邮县。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宝四年(971年)建为郡,以县隶焉,直属京师。”(北宋《太平寰宇记》)
(3)其它佐证。“【今城】宋开宝四年,知军事高凝 始筑。绍兴初,韩世忠命其属董 营缮。……”(清《高邮州志》卷之一“城池”三十二)
今高邮城的城砖上均有“高邮军”字样,吴伯颜先生还有专文。
汉至东晋的高邮县城在哪里?在古三阿。在宋诗中,我们注意到:宋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被召入京,路过高邮住驿馆,作诗《别孙莘老》,有诗句“寥寥西城居”。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怀孙子实》,有诗句“相思自成韵,不必寄西邮”。秦观《孙莘老挽词四首》,有诗句“恸哭西州不忍歌”。孙莘老逝世于元 五年(1090年)。诗中“西城”、“西邮”、“西州”,说明至少在1054—1090年间,高邮有西城和东城两处。王安石显然看到的是西高邮城——三阿。东高邮城是高邮郡(军)署,西高邮城是高邮县署,宋代高邮军辖高邮县。这个西高邮城的古三阿,汉代武帝时先设高邮县,成帝时改为平阿县,直至晋。所以,称三国蒋济是平阿人。东晋设为三阿县。这段治所都在古三阿。
隋唐复称高邮县。清·康熙《高邮州志》在隋唐下也有一注:“故县村:隋大业(公元605—615年)中尝移县于繁梁溪之金塘乡。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复旧所,故名其地为故县村”。“故县村”在何处?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二“清水潭在州北二十里,故县村新开湖堤傍,上有龙王庙”可知,故县村应在今马棚湾清水潭堤之西“樊良溪之金塘乡”,其附近有古之樊良镇。隋唐年间,高邮县的治所约有40年在“故县村”。而“唐永徽二年,复旧所”。这里的“旧所”是指晋时“三阿”或说汉代的“平阿”。隋唐年间高邮县的治所在故县村。
宋代何时才把高邮军署变成高邮县署的?“熙宁五年,军罢,仍属扬州。元 中,复置军。建炎四年,升为承州。绍兴五年,州废。三十一年,复为军”(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即在宋代熙宁五年(1072年)“废军存县”之后,高邮县才设在今高邮城的,并把古三阿改为“北阿镇”。黄淮水患使高邮湖逐步形成时,明代淹掉樊良大镇,清乾隆年代淹掉了古三阿。在宋代,北阿镇和樊良镇是第一、二位的大镇,三垛镇排在其后。今高邮城是宋城,附近的汉代墓葬都很少。而湖西,1978年大旱,高邮湖盆大大缩小,当地村民在滩面上“毁”掉汉墓三、四百座。两个大镇淹没在高邮湖中,让人们失却记忆,但我们搞史的人不能忘掉。
在西汉至晋四个朝代,今高邮城尚未建呢!今高邮城作为高邮县的治所应该是1072年以后的事。
说蒋济是怀远平阿人并无太多依据
因为《古今地名对照表》,把蒋济挂成怀远平阿人大概是惟一原因。上网查蒋济和怀远平阿并没有之外的东西。查到最后,却是我们高邮人写的资料赫然显在网上。
一个史界朋友对笔者说,安徽寿春为战国时代楚国最后的都城。陈先生强调“蒋济是楚国平阿人”,其实战国时高邮也属楚国。他指着“康熙志”建置沿革照片最右边一列说:“【春秋】时为邗沟地。越并吴属越。【战国】楚并越,又属楚。【秦】并楚又属秦。……”但笔者认为汉代“楚国”指今淮安韩信封地。高邮属曹魏广陵郡,太守陈登驻淮安。
朋友还说,蒋济那“五士”有两个安徽寿春人,三个江苏人(一个宝应人、一个涟水人,加上蒋济高邮人),江苏比安徽是3:2。
最后,笔者按史界认定的通常办法,从三个方面来说蒋济是高邮人:
第一,为史料记载。《高邮州志》有家乡人专为蒋济作的《三国蒋济传》。有高邮建置沿革关于古高邮叫“平阿县”的历史记载。有邗沟西道,特别是高邮“新开湖”、“津湖”与蒋济《三洲论》的关系,还有发生在高邮“蒋济救战船”的史料。曹操很会用人。曹拜蒋为丹阳太守。查丹阳郡管辖今苏南、浙北和安徽长江之东范围。正是曹操、曹丕要伐吴的主要地盘。曹操正是要用蒋济熟悉他家乡附近的地理和交通之长。
第二,为田野考古发现。蒋济身后1500年,在他家乡高邮出土一方上有题跋的蒋济“轩辕瓦”古砚。
第三,是地面文化遗存。高邮临泽建有“蒋王庙”。根据肖维琪先生编著《临泽史话》,其中的《蒋济驻兵于临泽附近的查家甸》,有“离临泽西南十多里路的查家甸有一座蒋王庙,祭祀的是三国时齐王曹芳的太尉蒋济。据《高邮州志》记载,蒋济曾在临泽附近的查家甸驻兵,秋毫无犯,土人为之立祠。”高邮人纪念蒋济的恩泽,一千多年来一直立庙祭祀他。
蒋济卒于249年,他是1700多年前的人物。我们由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地面文化遗存,说明了三国蒋济是古高邮平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