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8 00:00:00 作者: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1月底,位于高邮湖畔的市富达虾苗育种场正式挂牌。而随着富达虾苗育种场的投产,人们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了虾苗育种场领办人沈双柱。日前,记者走进富达虾苗育种场,感受沈双柱的创业经历。
沈双柱1974年初中毕业后,回家乡务农,主要从事鱼苗生产。由于能吃苦、头脑灵,他被一名亲戚推荐到周山中心校办厂,担任产品供销员。沈双柱回忆说,当时的校办厂主要生产电炉、电炉丝等产品,就靠他和其他两三名供销员把产品全部销出去,每年有几十万元的产值。那个年代,经济还不发达,市场还不活跃,沈双柱硬是靠吃苦耐劳的精神,把校办厂的产品销往大江南北。沈双柱告诉记者,他印象中最成功的一次销售,就是怀揣300多元,独闯长春,洽谈了近10万元的业务。
在周山中心校办厂干了10多年后,沈双柱感到校办厂这个舞台有点小,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来到了兴化戴南冶金铸造厂,继续他的产品供销员生涯。有了过去的经验,沈双柱每年都能开辟新的市场,业务每年大幅增长,高达100万元,不仅创造了厂里的销售记录,而且使乡镇小企业傍上了国有大企业——长春一汽,开创了企业市场开拓的先河。
进入新世纪之后,沈双柱发现我市罗氏沼虾养殖方兴未艾,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养殖效益逐年提升,已成为我市致富农民的支柱产业。但在与虾农接触交谈过程中,沈双柱了解到了大家的苦衷:每年苗种购买比较麻烦。他想,虾农养虾同样需要购销,自己过去长期从事供销工作,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做点好事。于是,沈双柱当起了罗氏沼虾虾苗经纪人。
由于涉足新的行业,沈双柱倍加小心,虚心学习,不仅向行家里手讨教经验,而且加强与育苗厂家、虾农的真诚合作,把双方的愿望和诉求及时互通反馈。沈双柱的真心服务、真情奉献,深受大家欢迎,他每年为虾农购买虾苗2亿多尾,服务面积3000多亩,覆盖周山、司徒、龙虬等乡镇。同时,他多次被评为我市优秀虾苗经纪人。
沈双柱在多年的虾苗经纪人生涯中,深深体会到我市虾农购买虾苗的艰辛。他常常在思考,为何我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全国最大,而虾苗培育却是条“短腿”,长期受制于他人。争强好胜的沈双柱越想心里越不服气,暗下决心:一定要创办虾苗育种场。因此,在为虾农购苗服务的同时,他潜心研究苏南、浙江一带虾苗场的生产,请教一些育苗技术,为以后创办虾苗场打基础、做准备。
经过几年的积蓄努力,沈双柱创办虾苗场的构想在2008年8月付诸实施。他联合了卸甲镇虾苗经纪人潘永宏、送桥镇虾苗经纪人吴宏明,共同投资创办虾苗场。他们租用了位于高邮湖畔的郭集镇毛港村一块20亩的低洼地,高薪聘请了2位育苗师傅,规划一两年内建成8000个水体、培育12亿尾虾苗规模的虾苗场。
沈双柱说,虾苗场原计划每人投资几十万元,可越建摊子越大。开弓没有回头箭,三人多方筹措,确保建设不停步,按序时推进实施。到今年1月底正式开业时,他们已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大大超过原先的设想。
“自从虾苗场开工建设之后,我们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协调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难题。总算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虾苗场如期开工生产了。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许多困难还需要我们克服,许多坎坷还需要我们去跨越。”沈双柱感慨地说。
第一次上马育苗,沈双柱他们虽然慎之又慎,但生产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了保证今年开春能供应虾苗,在建虾苗场的同时,他们于2008年11月份分别从浙江湖州、上海等地购回了近3000斤种虾,租用其它地方暂养。由于亲本虾在池塘养殖,池壁塘底都是泥土,而育苗池的池壁池底全是水泥,后来当种虾翻运到虾苗场育苗时,进入种育苗池虾苗的虾爪磨损感染,只好翻池倒池,反复消毒,几经折腾,最后种虾死亡损失近20 万元。
尽管种虾受损,但第一批虾苗培育前期质量相当好,许多行家看了以后都赞不绝口。而到了虾苗变态之后,虾苗活力下降。后经专家现场分析,问题主要出在育苗用的丰年虫质量。沈双柱他们通过采取果断有效措施,使虾苗又活力四射,600多万尾虾苗被虾农抢购一空。
沈双柱坦然地告诉记者:“今年生产经营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形势不容乐观,从经济效益账考量,今年肯定是亏损。但做事和做人一样,要从长远考虑,心胸要开阔一些。我们今年把虾苗场办起来,把虾苗培育起来,就是成功。要算社会效益大账,我们是赢家。”
沈双柱在承担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悉心做好合作伙伴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家坚定信心,共渡创业难关。他认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他表示,将继续带领大家奋力拼搏,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把虾苗场建设成一流水平的育种场,为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为我市罗氏沼虾产业做大做强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