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8 00:00:00 作者:陆学智 摄影报道 来源:今日高邮
——5月10日母亲节献礼
人们都说世间的母亲是最温柔、最善良,也最坚强;而母爱更是最伟大、最无私,也更无言。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爱,是人类社会最纯洁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有了母爱,才使我们人类现实生活中,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坚强母亲;她们为祖国培养出了代代英才,也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默默奉献。5月10日是国际母亲节,记者日前走进社区,走进身边平凡的母亲代表,用手中的相机抓拍下她们日常生活的瞬间,真切感受母亲们生活中的坚强和艰辛,以及她们身上彰显出的母爱伟大的力量。谨以此祝天下母亲健康、美丽、快乐!
身残志坚的好母亲 邵玉兰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邵玉兰面对记者采访说的第一句话。今年44岁的她,虽说从3岁时身患小儿麻痹症留下终身下肢残疾,但从她乐观、坚定的生活态度上看到更多的是坚强和自信。
2002年从市荤菜食品加工厂下岗后,邵玉兰利用自己的特长,回家和丈夫一起搞起了食品加工,专营熟食蒲包肉。她在家不但像正常母亲一样,负责一家人的烧饭、洗衣和孩子上学。有时间还和丈夫一起加工蒲包肉,为了能赚更多些钱,每天下午,夫妻俩便兵分两处,各摆个小摊点专卖蒲包肉。
丈夫前几年身体不好,整个家庭全由邵玉兰一人支撑着。丈夫对妻子一直很感激,称赞妻子贤慧、聪明、吃苦耐劳,孝敬公婆,对子女教育有方。尽管邵玉兰是残疾人,但她和丈夫一起,齐心协力过生活,还将儿子送进了苏州大学读书,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后备人才。
图为7日下午,邵玉兰在南门大街销售蒲包肉。
张志勤 一人打三份钟点工
“虽说我一人打三分工很累很辛苦,但看到两个儿子懂事成才,心里就感到欣慰。”今年46岁的张志勤如是说。她为了培养孩子,为了家,每天从早忙到晚。张志勤先后当过“报童”,为别人接送小孩上学、为一家企业带管账目,多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由于腿上关节炎经常发作,从去年下半年起,她不再每天一早投递报纸,而到一家学校食堂打工。虽说轻松但时间要求严格,工作要细心,一位食堂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张志勤工作勤劳踏实,现金账目从不出差错。
20多年前,大儿子出生后不久便患了疾病,在别人的劝说下,按规定张志勤又生了第二孩子,但此时大儿子的病又康复了。如今大儿子在上海师范大学读大三,小二子也将于今年考高中了。为了培养两个孩子,夫妻俩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前几年丈夫下岗后,身体一度不适,不能干重活,家里里里外外全靠张志勤一人打理,她每天不停地忙碌着。
图为6日上午11:40, 张志勤在食堂为就餐学生刷卡。
乔桂兰 为孩子和老人撑起一片天
“我婆婆儿女心较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孝敬公婆,是我们整个大家庭的榜样。”这是乔桂兰大媳妇对婆婆的评价。今年63岁的乔桂兰,因住房困难,目前两房儿子媳妇仍和乔桂兰及乔桂兰的公婆住在一起,丈夫过早去世后,是她一人支撑起的这个大家庭。
面对儿子媳妇双双下岗的实际,她鼓励子女自谋生路。乔桂兰每天不但要照顾好年近90岁的公婆(公公长年卧床、大小便失禁,婆婆近年腿脚不便),还要帮助子女烧饭,加工熟食品,每天下午推小车,上街叫卖几个小时的凉拌蔬菜。每天全家起得最早、睡得最少的人便是她。乔桂兰有眩晕症、高血压,却全然不顾,每天咬牙坚持着。她坦言:我要为子女做榜样。她的最大心愿就是能申请到特困房,让子女们住得宽敞些。
图为7日下午,乔桂兰正在街头叫卖。
充满期盼的詹文美
“我就是砸锅卖房也要将女儿的病治好,给她一个好的归属。”詹文美满含热泪对记者说。59岁的詹文美,原是市蔬菜公司一名下岗职工,下岗后,夫妻俩千方百计为生活奔忙辛苦。然而,十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从此改变了这家人的生活和命运。
14岁的女儿正值花季,因一场意外交通事故,造成粉碎性脑外伤,从此落下后遗症,尽管责任对方全负,药费也全付,但后遗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一开始,詹文美还抱着一线希望,坚持接送女儿上完小学、读初中,但在校方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放弃了。别人劝她再生一个,她没有同意,在她的心里始终抱着一线希望。为了这个希望,在丈夫身体不太好的情况下,詹文美一人苦苦地坚守着这个家和女儿。
为了给女儿治病,在不远离女儿的前提下,她在家门口——北海路边上搭了一个卖干货的小摊,生意不好,她就在家加工副业来补贴。每天起早带晚。在照顾好女儿和丈夫生活的同时,她还经常去90多岁的老母亲那里帮助料理,尽一个女儿的孝道。她用最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她的行动:照顾老人和我自己的女儿,是我应尽的责任,再苦再累也心甘。
图为7日早上,詹文美在街头摆摊。
李建琴 6个孩子1个妈
“她很有爱心,而且全身心地关爱孤残儿童成长,对子女教育有方。”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在邮投资建设的模拟寄养家庭项目——新和家园有关负责人李凤展向记者介绍说。从2005年3月起,从市印刷厂下岗的李建琴的孩子,从原来的一个、一下增加了5个——而且都是孤残儿童,最大11岁,最小只有3岁。原来,她被“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在邮投资建设的模拟寄养家庭项目选中录用。
当起了6个孩子的妈妈,李建琴和丈夫整天吃住在市儿童福利院。她担当起寄养母亲后,把孤残儿童当成亲生骨肉,把全部的母爱倾注给了5个孤残儿童。几年来,从她这个家庭走出的“儿女”个个都很阳光,心理也很健康。
谈起5个孩子,李建琴会如数家珍地介绍给你,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始终是面带微笑。哪个孩子有了进步,她都为之高兴。她用伟大的母爱,为孤残儿童建起了温暖的港湾。
图为5日下午,孩子放学后,李建琴在家中给他们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