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援建地震灾区的高邮人系列报道节目热播

2009-05-08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本报记者探寻采访组背后的故事

最近高邮电视台《邮都广场》栏目陆续推出了援建地震灾区的高邮人系列报道。此节目以纪实、通讯、记录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高邮人援建地震灾区的大爱与无私奉献。节目一经播出,观众热线电话不断。不少观众在电话里认为,节目制作精良,他们急切期待下面的报道。

今日,本报记者走进赴川采访组,向大家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赴川采访“策划”已久

说起做支川报道的创意,电视台专题部朱继杰早在去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就萌生了此想法。碍于种种原因,没有去成。但想去一线的愿望每时每刻都萦绕在他的头脑里。朱继杰告诉记者,虽然知道那里有不可预料的危险和重重困难,但作为一名老记者,就是强烈地感觉自己应该亲历一线,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每一幕。

如今时隔一年,在5.12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那里的人们还好吗?我市的援建工人很辛苦吧!”电视台专题部夏素兰主任、李泰祥、朱继杰百感交集,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赴川采访。他们的想法与市广电局领导不谋而合,并得到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赞同。

经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今年4月11日,夏素兰、李泰祥、朱继杰踏上了赴川采访之旅。

我们看到的是希望 

这次深入到灾区一线采访,可以说是这三位年过半百的记者从业几十年来,第一次身临这样的境地——满目疮痍的城市和流离失所的人们。在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附近,采访组找到了一座钟,由于地震,它永远定格在了14点28分。在汉旺镇和北川擂鼓镇,一片片残垣断壁的废墟让人根本看不出这里原本的样子;山体上巨大的滑坡痕迹和山路上坠落下来的巨石都在告诉着你这里曾经发生的可怕灾难;在绵阳和绵竹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成片的救灾帐篷里安置着那么多流离失所的人……这一切都让采访组感到痛心。

支卫医生吴代香在工作(电视截图)

但采访组一行也看到,这里不仅只有大灾之后的大悲痛,更有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坚定决心和信念!在这里,整个灾区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在“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大政策下,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干得热火朝天。随处可见全国各地前来支援的救援队、医疗队。在这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运送而来的救援物资。在这里,高速路、加油站,都会为救灾的车辆免除费用,市民、私家车都会主动为抗震救灾的队伍让行。正在重建家园的人们,会自发地把粮食蔬菜留给子弟兵,“感谢他们救了我们这么多人。”板房里的受灾群众发自内心地说:“感谢政府、感谢党。”孩子们开始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的秋千架下打闹嬉戏……这片重创后的巴蜀大地,开始顽强地燃起希望的火种!灾区的百姓,脸上有了笑,坚毅的、充满希望的笑。——采访组每一名记者都感觉能经历这一切,记录这一切,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在这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中,采访组经历着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洗礼!

困难比想像的还要多

虽然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采访组到达灾区后,才知道困难比想像的还要多。当天晚上进入灾区后,他们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白天精心采访,晚上认真思考、细心写稿。为了拍摄工人们挑灯夜战的画面,采访组每天都工作到半夜,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

夏素兰说,刚去四川的那晚,扬州援建指挥部的同志为了照顾他们,把他们安排在住宿条件相对好点的绵竹市区的宾馆休息。但由于震后的路到处坑坑洼洼、沙石满地,交通极不便利。如果每天就这样颠颠簸簸往返于住宿地(绵竹市)和采访地(九龙镇),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为了采访能够更加得心应手,采访组婉拒指挥部的好意,移师九龙镇内刚搭建的非常简易的“一家人”旅馆里。

支教老师赵科在辅导学生(电视截图)

俗话说,“脚底板下出新闻。”到了灾区,采访组才感觉到,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要有非常的勇气和毅力。为了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四川的情况,采访组从上飞机就开始打开带去的两部摄像机,记录一路的行程。短短的五天采访时间,竟拍了16盘录像带,时长 560 分钟。朱继杰说,每天早上6点多,他们扛着摄像机出发,几天跑下来,他的鞋子开了个“口子”。那里温差较大,白天和晚上温差最高相差有20来度,这对于血压高的李泰祥也是一个挑战。夏素兰坦言,那里吃、住很艰苦还能克服,但一向晕车的她在采访中,真的很不适。她说,刚去那天的下午离开成都双流机场,驱车行驶在成绵高速公路上。一路颠簸让她呕吐不止。但当一个个路标提示着他们向目的地靠近时,夏素兰还是来了精神。下了车,已时近傍晚,不顾旅途劳累,她就忙着采访。夏素兰说,虽然真的感觉很累,但当我和同事手中拿起摄像机和话筒的时候,身体里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我们努力用镜头、用语言、用文字记录下这片土地,记录下我们高邮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把这一切传递给观众,带给灾区人民和所有挂念着灾区的人们以信心和力量,我们都为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到无比光荣!

从惊心到痛心再到满怀信心,灾区一线的五天采访,将被这一行三人铭记终生。

为扬州人、高邮人感到自豪

采访组告诉记者,当4月11日采访组沿绵九路向目的地进发,在九龙地域入口处一个大型龙门架前,看见悬挂着“扬州九龙一家亲,携手重建新家园;扬州九龙,一家人,一条心”的标语,顿时有了家的感觉。自豪得让他们突然感觉到九龙不仅是绵竹的,更是我们扬州的一份子。

李泰祥说,在四川采访的那几天,走在九龙大街小巷,当地居民都会向我们投以敬佩和感恩的目光,并伸出大拇指,说,“谢谢你们扬州人、谢谢你们高邮人。你们真了不起,能吃苦。我们永远会记得你们的。”听了那样的话,采访组成员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援建地震灾区的高邮人系列报道播出之后,高邮电视台收视率直线上升,很多观众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着《邮都广场》的开播。一位市民在电话里说,这组系列报道让我们真实了解了灾区的状况,更让我们为有这么多的高邮人为灾区重建贡献力量而骄傲而感动!还有一位市民打电话给摄制组,对他们的辛苦表示感谢。感谢他们让高邮人看到这些熟悉的身边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也让我们干好自己的事,建设美好高邮增添了无穷动力。夏素兰说,这两天他们专题部的热线电话不断,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市人民医院支卫医生吴代香的婆婆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儿媳能够代表扬州人、高邮人,帮助灾区人民去病解忧,她感到格外的自豪和骄傲。忧的是,儿媳在异地工作辛苦而忙碌,自己很是舍不得。她告诉记者,昨天晚上她几乎是泪流满面地看完节目的。当看到6岁的孙子在电视前哭着喊妈妈时,她的心几乎要碎了。“年轻人还是应该吃点苦,这样才会积累更多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她希望,儿媳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家里的一切,她会照顾周全的。只要儿媳尽心尽力为四川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就行了。

市人民医院院长吴增强谈起吴代香,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作为我们医院培养的年轻医生,吴代香在四川给我们露了脸,无论是她在那里开展的医疗手术,还是对当地所作的医疗培训,都表现得很出色。她非常敬业,在四川的这段日子,遇到疑难杂症,就给我们打电话请教,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种钻研刻苦、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既是弘扬了江苏精神,同时也为我们高邮医生在外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家住瑞和阳光城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看到邮都广场的节目后,他们感到这些援川的高邮人特别伟大。无论是建筑工人、医生、还是老师,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有了四川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他们值得我们高邮人自豪。我们永远支持他们!

扬州擎天柱博士工作站法之泽律师事务所律师、高邮人许晓在网上点击查看了援建四川的高邮人系列报道之后,立即给在“今日高邮”上发了帖子:“‘援川’,一个新的名词,在“5.12”特大地震给四川九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之后,与高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广大高邮人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大家都为之惊叹。”

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高邮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将分别在每天9点重播援建地震灾区的高邮人系列报道。同时,您也可以点击今日高邮网站http://www.gytoday.cn,收看视频新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