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1 00:00:00 作者:电视台专题部 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他们是建筑工人、他们是医生、他们是教师、他们是老板……他们无私奉献,带着高邮人民的深情厚谊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四川,走近援建地震灾区的高邮人……
她是灾区人民心中的天使
她是母亲,却抛家别子远离家乡。她是医生,为灾区人民送去健康和希望。她是灾民心中的天使,她就是市人民医院支卫医生吴代香。
吴代香是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今年2月中旬来到四川省绵竹市,对口支援绵竹市的医疗卫生工作。
在这里,不但他们的驻地是板房,整个绵竹医院都是板房,条件十分艰苦。他们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
地震之后的绵竹,许多家庭失去了小孩,他们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同时又面临着再生育的问题。但是由于年龄和精神方面等诸多因素,许多人较难受孕。遇到这种情况,吴代香总是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他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为他们提供服务。
就在吴代香刚到绵竹工作不久,她就和当地医生一起,成功助娩一对“龙凤胎”,他们是绵竹地区地震后出生的第一对双胞胎。产妇叫吴江琼,今年39岁,是绵竹市玉泉镇玉江村人,在去年“5·12”地震中她失去了正读高二的18岁的女儿。孕妇身体情况复杂,胎儿随时会有死在腹中的可能。吴代香接诊后,密切监测孕妇身体变化。手术之前,吴代香和其他医生一起反复讨论病情。2月18号,产妇产下一对被医学史上称为珍贵儿的龙凤双胞胎。随着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吴代香的眼睛湿润了,因为这是灾区人民生命的传承和未来。
晚上是休息的时候,可是吴代香仍然有工作要做,白天忙碌一天,晚上还要做课件,为到各地医院讲课做准备。吴代香晕车,由于锦竹道路颠簸,晕得就更加厉害了。可是只要一下车,吴代香就像没事一样投入紧张的工作。
在绵竹,吴代香的同事都对她夸赞不已,称赞她的敬业精神和医疗技术。
吴代香坦言,在四川经常想家、想孩子。吴代香兜里始终揣着6岁儿子的照片,只要一想孩子,就掏出来看两眼。在灾区,吴代香把对孩子的思念,转化为对灾区人民的爱。每当吴代香做完剖腹产手术,听到出生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时,吴代香就仿佛看到了绵竹的未来与希望,并相信绵竹的明天会更美好。
可敬的支教老师
在四川九龙学校的板房里,他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奉献给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在学生的眼里,他是一位可敬的老师。他就是高邮镇教办派出的支教老师赵科。
赴川支教绝对不是赵科一时的冲动。“那一刻,我真的没有多想!”赵科告诉记者,“5·12”大地震发生后,他就希望能到灾区去,接过倒下的老师们的教学棒。除此之外,在赵科看来,支教也是他人生旅途中一次全新的尝试和锻炼,他希望通过支教,为生活谱写新篇章。
到了灾区后,困难比想象中还要大。他与扬州另一位支教老师住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板房宿舍里,条件十分艰苦。由于绵竹的水厂在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缺水成了严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赵科同其他老师经常一上就是几节课,嗓子喊哑了,连喝口水也变得那么奢侈与不易。赵科说,由于板房闷热,通风差,经常一节课下来,全身都湿透了。
尽管这样,赵科依然精心为孩子们设计每节课的内容,尽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树立信心,爱上学习。
除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赵科也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随着天气渐渐转热,板房教室内比室外还热,而灾区的学生大多还穿着秋冬衣(没有夏装),真的让人心疼。今年“五一”回邮的3天,他来不及和儿子、老婆拉家常,一直奔波于教育局与各学校,为孩子募集夏衣。在赵科的感召下,我市许多个人和企业已陆续向九龙的孩子们捐款、捐物。
建筑就是最强音
为了让九龙的孩子们早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负责兴建九龙学校的弘盛集团九龙项目部的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心抢进度,抓质量。
由于九龙镇位于山区,天气说变就变,尤以阴雨天居多,这给施工带来了难度。为了能使工程在今年9月1日前交付使用,工人们经常挑灯夜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九龙项目部项目经理吴剑在西南地区打拼多年,在地震第一时间,他带领职工赶到受灾现场救人,同时做好救灾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地震发生后的大半年时间,担任高邮市板房建设中队中队长的吴剑几乎都是在忙于抗震救灾工作。2008年,省有关部门把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作为扬州市对口援建单位,帮助九龙镇人民重建家园。九龙学校就是首批援建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时间紧、质量要求特别高,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尽管困难多,压力大,但是吴剑和全体施工人员立下“军令状”,坚决按期完成任务。他说,“地震毁坏了灾区人民的家园,现在正是灾区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重建家园,建筑就是最强音。”
前不久,九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为正在紧张施工的工人们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锦旗上写着“弘华夏灵魂飞扬九霄云外,升轩辕气节缔造龙腾虎跃” ,感谢高邮人民的无私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