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0 00:00:00 作者:高邮市帝尧研究会副会长 张愈 来源:今日高邮
帝尧为五帝之一,姓伊名放勋,帝喾之子,又称伊祁氏,尧是他的谥号,约为公元前2200-前2100年的显赫人物。帝尧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古今历代推崇的偶像,有“尧天舜日”之称。
一、帝尧出生地在高邮的初始研究
2002年,市里一次周末课堂,请常州市人大主任虞振新先生作旅游课题报告。虞最后讲到,“帝尧出生地在高邮”,他手上有论文。上千人的会场一片活跃,因为谁也没有听说过帝尧出生在高邮。大家又一片茫然,谁也说不清尧出生在高邮的什么地方。笔者因为编纂过《高邮县志》自然环境部分,读过高邮古史书籍,当即写了一篇《帝尧出生地在江苏高邮神居山》的文章,发表在《高邮报》上,成为高邮人研究帝尧文化的第一篇论文,也使笔者进入古史研究的行列。后来知道,金湖已声称其塔集是帝尧出生地“三阿”,甚至于编入辞书。其实,古高邮三阿早已淹入高邮湖中,汉代曾设过“平阿县”,东晋称“三阿”。这是笔者编县志时,研究《州志》时读过的。金湖塔集是解放后从高邮划出去的,与淹在湖中的“三阿”是两码事,“三阿”就是古高邮。《史记》注解讲尧生“三阿之南”。接着,宝应也声称塔集是宝应的(实际不是),后来宝应又改称尧出生在其“广洋湖”。而扬州大学陈清硕教授也在我们之前发表了许多论文,论述帝尧出生地在高邮,具体到“神居山”。这样,我们高邮搞史的几个人联系有关职能部门,酝酿成立了“高邮市帝尧研究会”,并积极从事“帝尧文化”的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笔者从事地震工作三十年,知道有一部古《竹书纪年》,有世界最早的地震记载。它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盗墓贼从古墓中发掘的魏国编年史竹简。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这篇重要资料,内有帝尧出生地的论述。《竹书纪年》记载了尧母生在“斗维之野”,一次去“三河”口玩,遇帝喾,两人相爱而孕尧,后来在“三阿之南”的“丹陵”生下尧。笔者是天文爱好者,尝试破解了古书中的“斗维之野”、“三河”、“丹陵”等术语的涵义,加上“三阿之南”,个人认为帝尧出生地的四个密码全被解开,非高邮莫属。“斗维之野”是古代天上星宿的“分野”。古人把天上不同星宿对应着地上不同的人群,这种关系就叫“分野”。“斗”指南斗星,对应着地上的“吴”地(共含8个郡)。扬州属吴,“高邮在天官南斗(即南斗星座)十二度内”(康熙志《星野志》)。“三河”是发源于安徽中部流入古高邮平阿湖(今高邮湖西北部)的河流。“三阿之南”有“神居山”,为1200万年的死火山,表面风化层为红紫色的风化层,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帝尧出生地“丹陵”(“丹”是红色,“陵”是不高的丘陵)。笔者从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研究了其黑陶文化,特别是一片有文字的陶片的含义,写成了《高邮龙虬庄陶文的历史价值和释义》并发表。这片陶文是黑陶文化的代表。黑陶文化史称“龙山文化”。高邮陶文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推出正是帝尧时代的文物。这些研究成为尧出生在高邮的依据。
二、高邮帝尧研究会研讨帝尧出生地
2005年5月,在我市召开了“首届‘尧出生在高邮’学术研究会”,由高邮市帝尧研究会和扬州致公党联合举办,共44名文史界代表与会,共交流30多篇论文。在会上,我们提出《帝尧出生地六要素的研究》。六要素是:“斗维之野”、“三河”、“丹陵”、“三阿之南”、“龙山文化”和“适合古人生存”,并公布了收集的各种古籍中关于帝尧出生地13条记载。我们还积极认真参加《扬州日报》关于帝尧出生地和帝尧文化的争鸣,写作10多篇论文,发表了《关于“三阿”》一文,开头有尧出生地六要素。我们先后在《扬子晚报》、《扬州日报》、《江苏文化周讯》等报纸和《扬州社会科学》、《江苏地方志》、《扬州史志》、《中国地方志》、《华人英才》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文章。我们的大量文章上网发布,许多文章被“国学网”、“南方英才网”、“中国地方志”、“走进扬州”等网站转载,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
声称自己是帝尧出生地的,全国约有11家。最主要的是山西临汾的“中原说”和河北的“顺平说”。但拿“斗维之野”来衡量,9家都不在之列(《汉书》有详细论述)。例如“河北顺平说”,顺平、唐县、望都,均不在“斗维之野”之列,应为“张宿”之分野;“中原说”还指责河北顺平一带在帝尧时代尚是“黄泛区”,并不适合古人居住;他们错把唐县当唐国(陶唐氏的封地)外,今又查到古史上陶唐氏另有其人。再以宝应为例,他们“设计”的帝尧出生地是汉代海边的盐场,古代为古射阳县,属东海郡,也不在“斗维之野”的吴地。
三、与中国先秦史学会上海专家研讨帝尧发祥地
我们的工作得到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关注。2006年,中国先秦史学会在上海的几名理事专程来高邮与我们学会成员研讨,并视察神居山、盂城驿、龙虬庄新石器遗址。专家教授们指出:“三皇五帝”,“三皇”可能是图腾,而“五帝”在历史上是真实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考古新发现,在几个重要地区发现了一大批公元前3000-前2000年间的高层次文化遗存。从晋南、豫西等地考古发掘的大型城址墓地来看,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阶级和国家已经产生,生产力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历史传说和文献所记载的“三皇五帝”和夏王朝中心活动区相一致,这就使五帝时代在考古学上得到了初步证实。
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上古时由于没有文字,我们的历史是靠传说代代相传,甚至带有神话色彩。外国人不承认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史,他们说“你们大禹是一条虫!(大禹画像为人身虫尾)”从司马迁以来,历代学者几乎都相信“中国文明一元发生论”,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形成中国的文明。晚清以来,学术界有偏见,认为夏商周三代王朝仅统治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狭小。清末民国初年,历史界更出现疑古学派。有人就怀疑古代是否尧真有其人,说尧是到春秋时代史料中才提的。浙江河姆渡和高邮龙虬庄新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又给人们全新认识。汉代司马迁《史记》写了商代史,也被人否定,直到上世纪初,殷墟和甲骨文大量发现,商朝才被公认。于是人们也相信夏朝是存在的。后来,夏都在“二里头”被发现。考古新发现把古代传说变为历史。在上古的东夷地区,7000年前就有发达的文明产生。加上发现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上游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西北甘肃天水大地湾文化等等,打破了过去所谓“中原文明中心论”之说。证明古代文明是多源并起,相互促进,呈现墨迹式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教授一直推动“重建长江流域古史”工作,以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李学勤说,研究高邮地域文化以及江淮文化圈,是“重建长江流域古史”工作的探索和开拓。上海专家建议,把高邮称为“帝尧发祥地”。我们根据《史记》在《五帝纪·帝尧者》中,有“汤汤洪水,滔滔浩浩”记载和《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中原很难有这种洪水。许多民族也记载当时地球上发生世纪性大洪水(不是海浸)。提出:由于洪涝,才使帝尧迁徙到中原的。这在后来,形成上海专家的“古文化漂移说”。
四、帝尧文化发祥地的两个高层论坛
2007年,我国在帝尧文化发祥地和尧文化研究方面,是集中在两个高层论坛上。一次是在我们高邮,一次是在山西临汾。
高邮高层论坛。2007年5月,在高邮市政府和中国先秦史学会举办的“高邮:尧文化发祥地”高层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重点指出,高邮是古代史中有关帝尧传说的重要地点,同时也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近年来一直提倡“古史区域文化”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顾问组组长、原常务副理事长孟世凯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着力打造江淮尧文化圈,发掘高邮尧文化发祥地的文化资源,是古史区域文化研究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术工作。共有中国先秦史学会18名研究员、教授、博导、总编参加了会议,并就“尧文化发祥地”议题发表高见,对高邮的历史文化给予肯定。
会上,高邮学者提出的帝尧出生地六要素,得到中国先秦史学会专家的认可。李学勤先生熟知《史记》中的“三阿”就是古高邮。龙山文化就是帝尧时代的黑陶文化。李学勤教授特别指出,高邮的龙虬庄龙山文化是淮河中上游王油坊龙山文化迁徙而来。他对我们高邮的二王(王念孙、王引之)非常崇敬。
临汾高层论坛。2007年12月,这次临汾高层论坛是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临汾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我们高邮市帝尧研究会受到临汾市委宣传部邀请参会。本世纪以来,考古新发现证实:《史记》所载的尧和尧都平阳都是可信的,以往的传说由考古变为历史事实。
根据临汾尧文化高层论坛提供的重要考古新发现:古平阳就是今山西临汾。在其襄汾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其早期年代与帝尧时代相当。2003年发掘出4000年前的古城遗址,最终确认是帝尧的都城。这个古城占地面积达56万平方米,呈现圆角长方形。城市依稀可辨,宫殿区、核心建筑区、屋基、仓储设施等轮廓井然。其中,有一座占地1400平方米的祭奠区中,发掘和验证为有一个三层夯土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所记录的尧“观天授时”相一致。在5000平方米范围内出土了1300多座墓葬中,发现了礼器、乐器、兵器、陶器等随葬品,说明尧时王权和国家机器已经形成。临汾尧都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不但证明尧的存在,也证明发达的尧文化的存在。高邮龙虬庄龙山文化发现帝尧时代的陶文“戊辰、辛未”,无独有偶,临汾也发现尧时代的陶器上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