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00:00:00 作者: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记者早就耳闻,高邮生活着许多三峡库区移民。日前,在汤庄的一次采访中,记者与来自四川奉节县兴隆镇(现已属重庆市)的一户移民不期而遇。
男主人陈代玉,49岁,曾当兵9年,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世面。他说,他的第一故乡在葛洲坝上游,距重庆市还有450公里。那里海拔1600米,乡亲们多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另外还栽种许多果树。
国家为了保护长江上游两岸植被,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对当地农民退一亩农田,给予150公斤大米的补助,而且是20年不变。同时,对那些自愿去外地谋求出路的也给予方便。
陈代玉家乡有姑娘远嫁我市汤庄一带。这些姑娘和她们的亲属回到四川(重庆)后,都说在高邮生活“好得很呐”!陈代玉说,他从小就知道江苏是个“鱼米之乡”,但是举家千里迢迢迁到高邮,可不是件小事。为此,陈代玉与家乡好多人合伙开了辆卡车,走了3天3夜,来到汤庄一带实地考察,大伙一致认为,这里确实“好得很呐!”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乡镇工业规模不断扩张,吸纳了许多农民进厂工作。他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难得有时间顾及农田耕作。另外,还有许多人赴苏南地区打工做生意。因此,像陈代玉他们这样愿来我市农村,可是两厢情愿的好事。
1996年12月,陈代玉一家4口来到我市汤庄的缦阳村落户。与陈代玉一起来的共有15户40多人,以后又陆陆续续有人来落户。据陈代玉说,就他晓得的,大概来了100多人。与陈代玉同一天生、小他三岁的胞弟陈代奉一家也来到汤庄落脚谋生。
陈代玉选择落户高邮,是看中了我市自然物候条件适宜发挥他掌握的西瓜种植技能。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冬季西瓜种植基地,陈代玉有个弟弟在那里当兵,他由此在西双版纳学习了西瓜种植技术。可是,在他的第一故乡,受多为一面坡农田限制,他难以施展西瓜种植技能。来到汤庄,他首先在棉花田里套种西瓜,在棉花丰收的同时,一亩田收获3500公斤西瓜,一亩的效益就比别人多3000元左右,许多人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
陈代玉带着自豪的神情说,西瓜种植技术含量很高,一根藤上留多了瓜籽,瓜就长不大;留少了瓜籽,产量受影响。另外,西瓜的病虫害就有几十种,这些都要防范在先。
现在与陈代玉同在汤庄高效农业园区创业的当地农民陈广裕说:“老本家种植瓜果蔬菜的技术好,人品也很好,对种植技术一点也不保守,只要别人向他请教,他都热情辅导指教。”
陈代玉说,大家一起富了才能形成规模效益。以前,他们栽种的西瓜售价0.4元/500克,现在已涨到0.8元/500克,而且是扬州、高邮、兴化、江都等地市场来人订货、收购。
去年9月,陈代玉投资10万元左右,种植11.3亩大棚西瓜、西红柿和草莓,现在长势一片兴旺。记者与他走在大棚前,他满怀喜悦地说,当年来到高邮时,平均每人年收入2000元左右,现在收入10000元是稳稳当当的。不过,陈代玉一再说,高效农业,高效的关键是管理。他们几乎每天都是天才麻麻亮就起床进大棚,晚上要一直干到天黑眼睛看不清才停手歇业。
陈代玉的老伴,当年在家乡是名小学教师,她跟着陈代玉携儿带女来到高邮。如今,女儿已出嫁,并在汤庄一家企业上班。24岁的儿子一边做生意一边为老陈打工。陈代玉说,儿子打工不给工资,但他今后结婚的房子等费用都由他“承包”。
陈代玉的父亲和姐姐一家还生活在奉节兴隆。他说,现在老家的交通大为改善,早先的砂子公路已修建成平坦的柏油路面。经过10多年的退耕还林,老家现在是山清水秀、果树成林,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提高。这让他很放心,也更坚定了他在第二故乡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走向幸福富裕明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