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兵团纪事

2009-06-02 00:00:00    作者:吕荣震    来源:今日高邮

知识青年的四十年,是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是一个有一万多人的纯知青团场。为了纪念毛主席发表最高指示40周年及兵团知青十年岁月的磨炼经历,由无锡知青发起的40周年集会,于今年3月7日在无锡新体育中心隆重举行。那些年月的经历始终定格在我们知青脑海里,怎么也抹不去。它磨炼了一代人,也造就了一代人,同时也埋没了一代人。借此机会只想俯拾一二,以唤起兵团战友们的回忆……

招 工

1970年的冬天,我们在中央“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决定下,提前一个学期结束了初中学业。本应步学哥学姐的后尘——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那年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县城新建和筹建中的缫丝厂、化肥厂等十多家工厂在城镇应届生中陆续大批招工。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个好机遇。家中有点门路或特困对象都已陆陆续续地提前离校,先行一步进入工厂当上了最让人羡慕的产业工人。为了能搭上应届生招工的这趟班车,我选择了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在家等招工。

时间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已进入1971年,总算盼到兵团来我县招收“军垦战士”的大好消息。当时在老家临泽最大的墙报宣传阵地——“广货店”北墙宣传栏上贴满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招工宣传单:“……兵团担负着边生产边保卫沿海边疆的军垦任务……实行的是半军半工的供给制……穿的是不戴领章帽徽的军装;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吃的是大米饭白面馒……”。在哪个温饱未解决的年代,大米虽好吃,黑市价又便宜,只因不涨锅,成饭率低而不被吃计划供应粮的城镇居民所青睐,所以在一般居民家中不易吃到。我们这帮待招工的同学及家长被宣传单中的华美饰词撩拨得心里痒痒的,纷纷打报告要求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到黄海之滨去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做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

那年我虽已十六周岁,但远不能和现在16岁的男孩子比。过去饮食上不求好只求饱。由于营养不良,身体尚未发育,身高还不足一米四六,差一点还因身体瘦小而被淘汰。事后又不知什么原因,我在家中还是接到了“喜报”——批准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军垦战士”。当时我心里不知有多高兴,从心里很感激兵团领导的“宽容”和街道干部的“关心照顾”,使我招工的梦想终能成真。

我们第一批被批准的45人在离开亲人及故乡临泽的那天,虽然大部分同学都流泪了,但大家心里确很踏实,总算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3月30日下午,我们到县城集中,被安排在熙和巷“二招”东平房,睡稻草地铺。第2天早上八点钟左右,全县被批准的561名城镇知青及部分社会青年在敲锣打鼓及一路鞭炮的欢送声中从轮船码头(现二桥北侧)分乘几条拖轮,在一声长鸣的汽笛声中缓缓离开了高邮向北驶去。到傍晚轮船才到淮阴码头,上岸后大家被分乘十几辆车,继续北上。那时的公路状况极差,还看不到一条柏油路。车子在苏北平原的砂石路上行驶,颠得特别厉害,加之三月的淮北大地春旱严重,几十辆客车及装行李的卡车组成的大型车队一路行驶,真有点像《南征北战》里的镜头:一路尘土飞扬、浩浩荡荡,气势倒也显得壮观。晚上八点多钟车队经过灌云大伊山即拐弯东行。约一个多小时车队到达团部后,天已黑透了,我们坐的车又继续东行20多华里。下车后,我们拎着装水瓶面盆的网兜沿着一条泥路又步行了3里多路,约十一点钟才到漆黑一片的连队。在140多名老知青敲锣打鼓的欢迎声中,我们30多名男生被全部安置在用两盏马灯作临时照明的大宿舍里。没一会食堂送来了晚饭——几盆大米饭和一盆黄豆烧肉及一盆白菜粉丝汤。一天行程的颠簸,这时个个都像散了架似的,见了饭菜大家都没口味,没吃上几口就都不想吃了。老知青们见我们不吃,个个高兴地一哄而上,都像饿狼似的一抢而光,让我们这帮“小高邮”看得目瞪口呆。——这里的人难道都这样吗?那个场面至今让我难忘。当晚大家就用食堂里的水草草洗一下,很快进入梦香。几个小时后在刺耳的“嗯哦……嗯哦……嗯哦……”的叫声中即被吵醒。有几个男生兴奋地说:“这里还有海港呢,是军舰拉尾声(鸣笛)。”一个个赶紧起床看热闹。待走出宿舍一看,连队除了一条通向外面的煤碴路,四周是一望无边的盐荒滩,刚刚听到的轮船拉尾声原来是两头毛驴在不停地“叫春”。这一切让大家都愣住了,这难道就是我们期盼招为军垦战士的军营圣地吗?这时大家的心情就像“四九”里吃棒冰,一直冷到心……这时我们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被招到黄海之滨做农工。

黄海前哨的31连

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隶属省军区,下设4个师25个团。高邮500多名知青全都分在1师4团的各个基层连队(4团由原五图河和沂河两个劳改农场改建而成)。我所在的31连是新组建的一个农业连队(原是一个女犯中队)。全连有来自苏州、无锡、南京、连云港的知青加上40个高邮知青共180多人。连队位于全团的最东边,距团部有25里,东与济南军区空军雷达部队及盐碱滩上唯一的一个“三百弓”大队(移民渔村)相邻;南临新沂河(苏北地区最大的泄洪道,承担山东沂蒙山夏季客水的排泄);西与营部及兄弟连队有7里路之遥;北与陆军炮兵连和江苏最大的灌西盐场隔河相望。在我们连队8000多亩土地上及向东至海边港口一片盐碱滩涂上,除了遍地的盐蒿草外,路边偶有零星的灌木柽柳(当地人称灌云柳,现是绝好的树桩盆景品种)及十多个钢混结构的碉堡外,看不到一棵成材的树木及建筑物。由于地面一马平川又无遮挡,一眼即可看到十八里外的海边燕尾港的高大军事建筑物和大型冷库。刚到连队的那几年,每到夜幕降临时,连队几乎是漆黑一片,少有的几盏煤油灯光远看就好似坟地的“鬼火”在不停地跳跃,会使人毛骨悚然顿生几分恐怖感。知青们尤其是女知青从不敢一人独行晚路,偶有特殊情况必走晚路时,都会放声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时属禁歌)或现代样板戏选段给自己壮壮胆。

那时连队的交通条件极差。外出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靠马车、驴车,生产运输工具是很原始的牛车。牛车是用硬质木料做成,前面一只方向轮直径80公分左右,后面两只载重轮直径有1.5米左右,外面用0.5公分厚的铁板及铆钉固定;车身自重有一吨多,用三条水牛驾驭而行,一车能拉上几吨重。看上去很笨重,速度也很慢,行使起来还会吱呀吱呀地响个不停。在泥泞道路或农田里其它车辆无法使用的情况下,牛车就能显示它的最大作用。盐碱地上的土壤很怪,“湿时像块糕(粘性极大)、干时像个刀(土坚硬得光脚无法行走)”。遇上连续阴雨天,连队中断粮、油、煤、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时,只有牛车能解决运输问题。毛驴板车是大部分男知青都会驾驭的一种车辆。我们连队除了有20多头水牛和5头黄牛及3匹马1头骡子外,没有毛驴,平时连队主要用黄牛代替毛驴驾套板车来拉水或送饭菜。到春节后知青探亲归队高峰时,用它去20多里路以外的团部接关系较亲近的少男少女回连队。偶尔男知青们会捕捉到其他连队偷跑到我们31连与骡子偷欢的毛驴,用它套上板车跑一趟团部,速度要比黄牛快得多。

连队由于紧靠海边和盐场,河沟里的水既咸又苦,人无法饮用。大家的生活用水靠一口井抽取地下水经沉淀后才能使用,地下水由于富含矿物质,我们所用的毛巾及洗过的衣被,没有一样不泛黄的。这样的地下淡水喝在口里仍然有一种咸味,我们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真正体会到家乡水的甘甜。

31连虽然地域偏僻,条件较其他连队更为艰苦,但我们连由于紧邻两个部队及一个渔村,我们得到的精神食粮相比兄弟连队会多一些。那时生活由于枯燥无味,不管再苦再累,只要知道部队和渔村或营部有电影,哪怕是老掉牙的“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闹闹,南斯拉夫的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的颠颠倒倒”,知青们都会忘记一天的劳累,丢下心中的一切烦恼和痛苦,徒步数里去玩个开心,看个痛快。想想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比比过去,真是不堪回首。对当今的幸福生活自感到无比的珍惜和欣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