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7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杨星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2月,对我市新华小学教师、江苏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支教老师赵科来说,是一段特殊人生的开始:肩负党和政府的重托,离家别子,来到了这片遥远且让人伤感的地方,开始了他为期半年的支教生涯。
生活艰苦
在九龙板房学校里,记者看到了久别的老朋友——赵科老师。与过年前看到的他相比,明显变黑变瘦了。赵科坦言,他们在九龙学校的伙食很简单,每顿就是一饭一菜,没有汤。早饭是开水泡干饭团就榨菜,中午是麻辣蔬菜就干饭,晚上是麻辣蔬菜就稀饭,天天这样吃,吃得胃里特难受。为了对付辣,几位老师吃饭时在饭桌上摆一碗纯净水,菜入口前先在水里“洗一洗”,这才好受了些。
赵老师在上课
记者在九龙采访老师们的时候,学校正好停水,老师们吃饭的碗筷都没有清洗,仍放在桌子上。板房宿舍里又闷又热、蚊蝇肆虐,一盏节能灯、一个电源插座、一张桌子、一台电扇就是宿舍的家当。赵科说,停水是常有的事。相比起第一批支教老师,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好多了。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是可以克服的,因为当初到四川援教,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
九龙学校的板房教室比普通学校的教室要大要高,隔音效果很差。赵科说,他们最怕三件事情:一是下雨,雨打在板房顶上声音太响了,老师嗓门再大孩子们也听不到;二是放录音,连着的几个教室都要受干扰;三是齐声朗读,一个班读书整个学校的老师都没法上课。刚开始赵科还不好意思带茶杯进教室,现在已养成了上课带茶杯的“坏”习惯,即使这样,每节课下来,赵科仍然感到嗓子在冒烟。赵科翻开抽屉对记者说:“瞧,这些都是我应急用的咽喉含片。”记者仔细看了一下,什么草珊瑚、金嗓子喉宝、华素片,真是一应俱全。赵科说,究竟吃过多少盒含片,他也记不清了。
不仅如此,板房闷热难当,说着话的时候,赵科的额头上已经沁出豆大的汗珠。他告诉记者,虽然盛夏未至,但只要太阳当空照,板房里那个热真是让人难以忍受,一节课上下来,全身都湿透,真想当时就跳进家乡的大运河冲个凉。
充满爱心
这所学校96名学生、14名教师在“5·12”那一刻丧生,找到那些逝去的教师时,下面都有许多孩子。这让支教老师深切地明白师爱的伟大、教师的职责。九龙学校六(2)班有个叫孟雨钗的女孩,她的妈妈就是为救孩子而丧生的。赵科对孟雨钗非常关爱,一有闲暇时间,就把她叫到办公室“开小灶”。而且,家乡寄好吃的来,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她叫过来分享。赵科说,虽然没跟她妈妈共事过,但是她妈妈的伟大精神让他敬仰,同为教师,他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孟雨钗 。
刚到九龙学校的时候,赵科发现孩子们的精力不集中,学习也欠认真,考试下来一看,竟有7名学生考了零分,这让教毕业班的他和来自宝应的支教老师胡海军非常着急。经过深思熟虑,在尽力帮助后进生的同时,他们俩决定因材施教,从两个班里各抽调10名尖子生进行小班辅导。不管再苦再累,他们每人每天坚持为他们多上一节课。经过3个月的认真辅导,这两个毕业班有7名学生考上了绵竹实验中学。这在九龙学校的教育史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今年2月,赵科的脚在一次余震中崴伤了,接受治疗后,医生建议他在床上躺一周。由于师资短缺,教学工作特别紧张,心急的他立刻从病床上跳起来说:“这怎么行,孩子们还在等我,我每天有六节课呢!”说着,赵科就一瘸一拐地往医务室门外跑。没办法,医生只好将就着给他贴了膏药,让他自己小心。
在九龙的3个多月,赵科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孩子们,而且还时刻关心着他们的生活。绵竹的水厂在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虽然那里山泉清澈,但不能饮用,新水厂还没有建成,孩子们饮水成了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赵科向高邮镇募集了6500元,暂时缓解了九龙学校孩子们饮用水问题。“五一”小长假期间,他还特意回邮为九龙的孩子募集夏衣。在他感召下,市华富公司负责人立即作出了向九龙学校三百多名学生捐赠夏季校服的决定。华富公司不但慷慨解囊,而且还想得非常周到,给九龙学校的每个学生送两套漂亮的新衣服,一洗一换。除此之外,我市城南经济新区也为九龙的老师送去了夏装。就因为这,九龙人都说:“感谢好心的高邮人!”
公开课堪称典范
在九龙,老师们都称赵科为“赵有才”,因为他的课上得好。
赵科始终秉持一个理念: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所以,他的课堂总是容量大、信息广、亮点多;师生互动积极,讲解准确到位,分析精辟独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课堂上,他风趣幽默,妙语成珠,注重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一个个的鲜活的事例,将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课变得生动,努力让饱受灾难困苦的孩子们在他的课上开心、舒畅。下课后,他主动找情绪低沉的学生谈心,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一批学生主动来找他“摆龙门阵”。
刚到九龙学校的那段时间,赵科发现他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且不愿意上语文课。对此,他并没有强迫学生,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坚信,只要学生喜欢上了这个老师,这门课不用别人逼着,他们也会主动学习,这样效果绝对是最好的。
赵科的公开课堪称那里的典范。一次,他应邀到德阳孝泉民族学校去上公开课。他一向对上公开课很有把握,无需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但那次却碰上了“麻烦”。正当他准备上课时,才发现那是个民族学校,不仅有汉族,还有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不仅如此,这些生活在山沟沟里的学生竟然不知道杜甫,而这一堂课他准备的恰恰是教学生对对联。没有文学功底,怎么将公开课进行到底?在冷静思考了一分钟后。赵科将绘画表演和音乐融入课堂中,从单字开始教学生对对子,进而增加到两个字、三个字,直到一个句子。短短的四十分钟,学生对对子的热情越来越高,他出题的难度也随之提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不时博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赵老师这节课真是身手不凡啊!”“高邮来的老师讲课真让人大开眼界啊”……下课铃一响,参加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就忍不住交口称赞。
从那以后,赵科算是出了名,德阳市许多学校都争相邀请他去上公开课,他也因此频频亮相各大媒体。
再有个把星期,赵科即将结束他的支教生活。赵科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班上能有几个孩子做教师,将爱心传递下去,形成爱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