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夜追“麦客”问甘苦

2009-06-16 00:00:00    作者:孙晓宝 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眼下正是跨区作业的黄金时段,记者得知我市一批“麦客”已奔赴淮河流域收割小麦。6月13日,记者搭便车行程将近200公里,于当晚10时许在涟水县高沟镇追上了我市一群“麦客”。

在高沟镇今世缘餐厅,记者见到六七名蓬头垢面的人正围坐在一张餐桌旁,而桌上的七八只碗、盘已是个个底朝天。此刻,他们正在“侃大山”。记者惊喜地发现,他们竟操一口高邮话。一问得知,他们是周巷镇张虹村人,领头的叫万春深。

万春深曾担任村干部10年,5年前投资23万元,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辆农用卡车,带着一帮人跨区作业当起了“麦客”。

5年来,万春深年年都来涟水收割麦子。这次他们已来了10多天。万春深说,虽然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干得精疲力尽,但是第二天一觉醒来眼睛一睁,就巴望又是一个艳阳天。农民嘛,粮食是命根子,眼看到手的粮食一定要让它们颗粒归仓才心安。

跨区作业的“麦客”一般以5台收割机20个人组成一个团队。顺当时,一天一台收割机可以收割50亩。万春深他们这个时分时合的团队,5年来已转战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河北等地,甚至还远赴贵州、广东等地。他们说,收割麦子一般外出不足一个月就回家了,割稻子是先向南到广东、广西或是福建,由南往北一路收割,3个多月后到家时,正好收割自家田里的稻子。

记者与万春深他们谈兴正浓时,又见几名赤裸着上身,黑脸、黑胳膊、黑身子的男子走进餐厅。他们是周巷镇唐陆村和八桥镇人,刚刚从麦田里收工回来,一张口说话,露出一口白牙。

他们匆匆忙忙地抹了把脸,便坐到桌旁倒了杯啤酒,吃着菜。领头的耿德志对记者说:“每天从早到晚干十四五个小时,忙的时候连喝口水的空都没有,晚上才能休息下,顺便到饭店点几个菜,犒劳下自己的肚子。”为他们管账的李吉海说:“今天多割了几十亩,晚饭多加两道菜。”记者点了一下桌上的菜:7个人六菜一汤,蛮好的。老李说:“别看六菜一汤,总共才开销60块钱。”

他们当中的一名姓郭的“女麦”客告诉记者,在外吃喝还算马马虎虎,难的是像她们这些女的,整天汗流浃背,却连个洗澡的地方都难找。有时只好躲到小饭店的卫生间里抹抹擦擦。另外,几乎每天都睡在车上,难得睡一个安稳觉。

耿德志比起万春深,早干“麦客”5年。两个团队的“麦客”,都在幸福地回忆当年的情景:收割机刚下田,三五天后的日程已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收割机已装上车,又被邻近的农民拦下来连续干。当年割一亩收费50元,雇一个帮工一天20元。可现在,割一亩收费没有涨,雇工工钱却涨到100元。再加上机械维修费、柴油等费用等也有所上涨,“麦客”的收益有所缩水。

他们还说:“辛苦倒不算什么,倒是有一年发生的事至今让他们后怕。他们辛苦几天的血汗钱在深夜被歹人洗劫一空。从此以后,他们收工后,晚上必定聚在一起,这样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

万春深、耿德志说,虽说如今“麦客”揽活没以前容易,经济效益比以前减少,但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越来越关注农村,越来越关爱农民。今年实施的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补助政策,会激励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耿德志伸出三个指头对着记者用劲地摇晃:“买一台收割机就补贴3万元,这个政策多好啊!”

他们都打算买更好更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转向东北黑土地,去“收割”自己幸福的明天。

记者告别了老万、老耿后,走出今世缘餐厅,只见门前广场上已停放了几十台来自连云港、兴化、宝应、江都等地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第二天,这些收割机的主人又将和高邮的“麦客”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早晨,一起奔走在金光大道上。

老万、老耿,愿你们顺顺当当、早日返乡。再见,老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