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致福工程” 致福农民

2009-06-16 00:00:00    作者:胡顺祥 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致福工程”是一项由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倡导发起,旨在通过对广大农民免费培训,在农村帮助农民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引领农民加快奔小康步伐,并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世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学习型农村社会的一项农民培训工程。

日前,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李卓彬专程来我市参观考察“致福工程”现场,称赞高邮“致福工程”很有特色,效果明显,真正办成了惠民利民、造福于民的富裕工程。

自我市2004年被确定为江苏省“致福工程”首批扩大试点县市以来,我市共培训中青年农民、种田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组干部、农技人员3375人;我市农民通过网络实现销售农产品4.7万吨,价值9.3亿元,实现经济效益4470万元。通过“致福工程”的实施,我市涌现了一批像甘垛白玉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柏林、阳光水产合作社社长戴大喜等一批学以致用、利用先进科技和网络信息踏上富裕道路并帮助周边农民增收的典型。

伯林葡萄网销大超市

甘垛镇振兴村农民张柏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种植葡萄。原先每到收获季节,他总是传统提篮小卖的销售方式,走村串户,收益甚微。

2005年9月张柏林参加“致福工程”培训,同月底购买电脑并开通了宽带。通过网络,他结识了一大批葡萄种植专家和规模种植大户,接触到了市场青睐的稀有品种,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更新了他传统种植的观念。他通过网络购买优秀葡萄种苗、高氮有机肥和低毒药品,并在网上开展营销,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当年秋季,他的葡萄产量比往年增产9.7%,价格比本地增加0.6元/公斤,而种植成本却降低了12.7%,实现增收4万多元。2006年,他成功注册了“伯林”牌商标。

为了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张柏林于2007年7月成立了以柏林庄园为龙头的葡萄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电脑管理“四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在合作社统一运作下,庄园生产的葡萄优质、无公害,上市口感好,在中国农学会江苏省葡萄协会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组织的“中山杯”优质葡萄评比中,“伯林”牌葡萄分别荣获“金奖”和“最佳风味奖”。有了“金字招牌”,张柏林的葡萄受到了许多大客户的欢迎,2007年秋,他通过网络把葡萄卖到了苏果、农工商等各大超市,并在这些超市设有“伯林”牌葡萄专柜。目前,他的葡萄庄园已从建园之初的120亩增加到现在的1174亩,成为扬州地区最大的葡萄专业生产基地,同时辐射该镇四个村9个农户种植葡萄。

小虾上网打开大市场

戴大喜,龙虬镇农民,1998年从事罗氏沼虾养殖,2001年发起组建了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信息闭塞、规模小、效益低,发展缓慢,甚至有部分社员退出了合作社。

2004年春,“致福工程”培训项目到该镇宣传,听说是免费学习电脑知识,在镇农技中心“求医问药”的戴大喜试着报了名。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不仅让戴大喜找到了好苗种、好药品和养殖良方,学到了罗氏沼虾的生理特征及优质苗种的鉴别方法,还让他结识了一批养殖大户和成品虾经销商,不仅解决了养殖中遇到的难题,还为成品虾的销售打开了市场。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阳光合作社改变过去社员单兵跑市场的方式,采取网络交易、统一流通、统一价格,变虾农分散经营为合作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虾农的收入也随之大幅提高。2007年,为了提升合作社的形象,戴大喜和几位青年农民利用“致福工程”中级班上学到的网页制作知识,制作了合作社网页并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现在,合作社成员已由创办之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520人,带动虾农1500多户,涉及罗氏沼虾的养殖、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也由当初的300亩发展到现在的9760亩,平均亩产达340公斤,亩纯收入2650元,年产值3.18亿元,户均纯收入5万元以上。

戴大喜还鼓励周边农民参加“致福工程”培训,并主动担任该镇辅导员,帮助农民解决电脑使用中遇到的难题。在他的帮助下,该镇有近50位农民掌握了电脑基础知识,并逐渐将电脑变为他们的生产经营工具,实现了由普通农民向现代农民的成功转变。

大米网卖效益翻番

汉留镇苏扬村村民徐立江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于2001年拿出全部家底承包了70亩种植地。但由于缺少规模种植经验,管理不到位,效益低下,急得他吃不香、睡不实。

2004年春,“致福工程”培训项目到该镇宣传,在镇上购买稻种的徐立江立即报了名,学会运用电脑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浏览信息等技能后。徐立江通过网上查找有机大米的优良种子、技术和经验,并在农林部门的帮助下,当年利用稻鸭共作技术试栽10亩有机大米,平均亩产960斤,以每斤3元的价格很快销售一空,效益增加近300%。2005年,他承包的70亩地全部采用稻鸭共作栽培技术种上有机大米,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打开市场,他在网上择优选择需求单位,达成长期合作意向。

踏上致富路的徐立江主动担任“致福工程”培训项目义务辅导员,在他的帮助下,该镇近50位农民掌握了电脑基础知识,他们采用高效农业种植模式种植的2420亩农田,效益翻了近一番,形成了特色产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