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2 00:00:00 作者:任仁 文/ 摄 来源:今日高邮
连日来,市体育局的一些教练为迎接前来训练的运动员,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日前记者在举重训练房里见到了老朋友周强。
年过半百的周强是市体育局教练员中一名师出无门的人。30多年前,高邮北门外护城河边的城墙脚下,周强与比他年长一岁的胞兄周同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练石担耍石锁,名气响遍高邮城内外,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此过招比试。
几年后,周同不耍石锁,耍起了“手腕”——开始练写毛笔字,如今在书法界已是名声大噪。而周强一门心思玩力气活,居然也渐渐地玩出了名堂。
周强他们那时玩的石锁、练习举重的石担子,都是他和周同走了高邮城许多大街小巷找来的石头,然后自己动手穿孔,凿成石锁、石担子。
据周强介绍,他从小就知道广东省的举重名将陈镜开、陈满林、黄强辉在“文革”前打破世界举重纪录,很想找些这方面的书籍或资料学习学习。可是经过“文革”初期的“破四旧”,这些愿望成了企望。他说,上世纪70年代初期,找石头容易,找学习书籍却难于上青天。
周强进入高邮中学读书后,仍然醉心于此。一天,市体育局的大老王(王祖茂老师)找到他说:“扬州要举办举重比赛,你今后就到体育场去训练。”周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情景:许多人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那个年代的体育局还没有专门的举重训练场所。大老王就把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运动员用来训练身体素质的杠铃,拿来给周强练习。
周强说,那是他第一次碰铁家伙。而更为重要的是,他每天可得到2角钱训练补助费,早晚可买烧饼油条填肚子补充能量。周同告诉记者,当年他父母月工资合计90元左右,由于有外婆等人与他们一起生活,一个大家8口人,生活并不宽裕。但他父母每天让他和周强吃一只白糖豆油炖的鸡蛋。
周强从此自娱自乐地在体育局一人独自练习举重。他参加扬州的举重比赛后,在1976年又只身一人赴武汉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举重比赛,获得业余组最轻量级总成绩第四名。1978年在江苏省第九届运动会上,他又获得最轻量级(体重52公斤)第一名。
周强腿部力量很好,曾经在三级跳远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这说明他有速度、有力量、有弹跳、有爆发力。但是,他在举重训练中,几乎全是自我探索,缺少科学指导,因此走了弯路。而这些,恰恰成了走上举重教练岗位的周强的宝贵财富。
这些年来,周强培养过许多举重运动员,其中李广斌曾在1985年的省举重比赛中,打破我省抓举纪录,1986年获得冠军。他还培养了名女举重运动员高健萍(58公斤级)。她在第15届省运动会上获得第三名,在2000年和2001年江苏省举重比赛中蝉联冠军。
有趣的是,周强还培养了一名也叫“周强”的小举重运动员,不久前在江都举行的省举重比赛中,小周强获得少年甲组无限级别冠军。
说起小周强,周强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四五年前市体育局乒乓球教练员张晓莉在去南京的客车上,乘客中有人得知她的身份后说,他家乡有个举重的好苗子,只可惜高邮没有举重教练员。张晓莉一听连忙说:“有举重教练,而且还带出省冠军呢!”
几天后,周强见到了小周强,发现他很有培养前途,遂向市体育局领导汇报。局领导立即与教育局协调,将小周强由车逻小学安排到城区小学就读,以便早晚到体育馆训练。
小周强祖孙三代单传,个个膂力过人。小周强的父亲经营农机具,一台柴油机他抱起来就走。周强说,有天小周强父亲到举重训练房,见到一只80公斤的铁盘,顺手一拎就拎起来了。
周强曾担心家境优裕的小周强难以承受枯燥单调繁重艰苦的训练。周强的担心是多余的,年少的小周强每天都准时来训练场地,每天按质按量完成训练计划。
周强告诉记者,后来他才知道,小周强训练期间住在新汽车站附近的姑妈家,每天下午的训练几乎要到晚上七八点钟,然后,他独自一人骑车由高邮城的最西边骑到高邮城的最东边。周强感叹地说,小家伙懂事,肯吃苦,比同龄的孩子成熟。
小周强在周强的悉心指导下,举重成绩突飞猛进。2007年他获得省少年乙组冠军,2008年获得少年甲组第三名。
周强与小周强,还令“飞检”(检测兴奋剂)的工作人员出过一次误会。尿样取完后,工作人员让周强在检验单上签名,周强在“教练”一栏中写下“周强”,工作人员说,写错了,周强应该写在“运动员”一栏中,周强说:“教练叫是周强,运动员也叫周强。”几名工作人员说,采了那么多样,教练员与运动员同名同姓还是第一次遇到。
周强参加的举重比赛级别是最轻量级,而小周强(1992年出生)现在体重140公斤,身高1.84米,参加的比赛级别是最高级别(无限量级)。
小周强如今已被省体校举重运动队选中,他的运动前景令周强和家乡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