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6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台上跑三圈,走遍天下;”
“台下七八人,似千军万马。”
这是戏剧舞台上的术语,而盆景艺术与之似有相通之处。高不盈尺的树木山石,令人联想到古木参天崇山峻岭的自然景观。盆景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赋于诗情画意,令人心往神驰。
文化底蕴深厚的高邮,喜好盆景艺术的雅士大有人在。日前,记者顶着烈日,来到西塔街,寻访一位在我市盆景界颇有知名度的老者周树坤。
果不出所料,记者来到西塔街,一打听周树坤住处,他的街坊邻居中便有好些人热情地为记者指路,有的还把记者一直引领到西塔街23号周树坤的住宅。
68岁的周树坤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精气神十足,一双大手粗糙有劲。在他不大的院落里,摆放着几十种造型各异的盆景。
周树坤说,他现在家中保留着自己制作的38个盆景,而在这38个盆景中就有36种不同树种的质材,其流派以扬派和岭南派居多。
记者在周树坤的指点下,一一欣赏他的艺术成果,倾听他从小迷恋上盆景艺术的趣闻轶事。
周树坤从祖父到他,三代从事瓦匠手艺。周树坤读到小学毕业后,因家境不宽裕,就跟着前辈学手艺。周树坤说,他的家庭没有什么人能识文断字,要算肚里有点墨水的就是他。
虽说周树坤家族缺少文化底蕴,但是他生活的环境和从事的手艺,却让周树坤耳濡目染了盆景艺术。周树坤告诉记者,他随父辈们为他人砌房造屋,时常有些人家在建造房屋时,特意留有摆放盆景的位置。房屋造好后摆放的这些盆景给周树坤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就想,待到自己哪天有座房屋,也摆放些盆景,装点装点居室环境。
而让周树坤热爱盆景艺术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孩提时生活的地方叫“半亩园”。这个“半亩园”相当于今天享誉大江南北的江都花卉苗圃基地。
“半亩园”的主人人称“吴老三”。与周树坤岁数相当的几个街坊也都回忆不起“吴老三”的大名。
周树坤说,他从小就听上辈人介绍,吴老三当年在“半亩园”里培植花草树木,扳扎盆景,都是为高邮的“杨、高、董、孙、王、贾、夏、马”八大名门望族提供服务的。
吴老三解放后到“高邮人民公园”当了名园艺工,后来在高邮花卉界赫赫有名的谭金宝就是他的嫡传弟子。吴老三子女中仅有一人继之衣钵,可惜英年早逝。
周树坤真正涉足盆景艺术,还是在“文革”的动乱岁月。1969年,他在挖墙脚根基时,得到四只小花盆,于是萌发了制作盆景的念头。他至今还记得,经过几个星期的扳扳扎扎,弄出了“六月雪”(又称“满天星”)、“三角枫”、“女贞”、“小榆树”4只微型盆景。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仍然被称为是“封、资、修”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因此,有好心人规劝他“花儿景的稍微收点起来”。周树坤他根红苗正,近乎痴狂地喜爱上了盆景艺术。
1976年“十月春雷”,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也给周树坤带来福音。时隔一年多,江苏省举办第二届职工盆景艺术展览。周树坤用板车把家中几十只盆景拉到庐山照相馆拍照片。他一共拍了26张,一盆名叫“青龙探海”的扬派盆景被选中参展。
说起这盆“青龙探海”,周树坤十分兴奋,并为自己的慧眼和出手的气魄而自豪。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老周去镇江亲戚家走动,在“半公开”的花鸟市场,见到一个侉子手拿一根树条晃来晃去。他走上前一看,是个好货,开口问价,对方伸出两个手指:“200元。”老周倒吸一口凉气,“乖乖,高邮到镇江一张车票只有二元零五分,这树条的价真高。”经过一番讨价还价,150元成交。周树坤把这根不起眼的树条带回高邮,谎称花了七八块钱买的,但还是遭到老伴的埋怨:“七八块钱能买几只老母鸡吃吃了。”
1980年,我市在工人文化宫举办过一次花卉盆景展览。周树坤有六件作品入展,并获得四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周树坤玩盆景的名气从此响遍高邮城。
现在退休在家的周树坤闲暇时经常喜欢逛逛各地的花卉市场。他到哪里,那个市场上无论是摊主,还是玩花卉盆景的,都请他点评点评。
周树坤不仅喜好动嘴点评,更是闲不住的人,他看到就手到,拿起剪子、钳子,对着那些树桩、树根、树枝不是剪就是夹。凡是经他的手一剪一夹的,就如同十八岁的大姑娘一样发生了质的变化。摊主的“朽木”成型好卖,淘宝的经过周树坤的去伪存真,买到自己心仪的盆景更是喜不自禁。他成了花卉市场上的“万人喜。”
周树坤说,“因材施艺”是盆景艺术的决窍。他自诩几十年来,还没有失过手。周树坤不无遗憾地说,由于受居住条件和我市物候等环境的制约,他自爱好盆景艺术以来,所制作的100多件作品,多以微型为主,中型的也只做了10来件,大型的一件还没有做过。他很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本文开头说到,盆景艺术与舞台艺术有相通之处。其实,盆景艺术与国画艺术和建筑艺术都是一脉相通的。周树坤打算在制作大型盆景上有突破的同时,还想把自己几十年的盆景艺术心得记载下来,积累成文字,以供同好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