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8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张静,临泽镇董潭村人,1987年8月出生,2007年12月入伍,服役于上海某武警分队。今年7月11日,张静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突然晕厥,经军地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13日因公牺牲,年仅22岁。
张静入伍以后,新兵连三个月教育训练,他体现出了农村兵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刻苦学习政治理论,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很快实现了由一名普通青年到一名光荣士兵的转变。
下连队后,因工作需要,张静被调整当上了中队给养员,他没有因为自己当上“伙头军”而放松工作要求,而是愉快地接受了中队的安排,每天一早就蹬上三轮车到距离营区较远的菜市采购,回来后又和炊事班的同志一起洗菜做饭,为了调剂好伙食,他经常深入班排征求伙食意见,被大家亲切地誉为“好管家”。工作之余,他坚持参加训练,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军事业务技能。在中队执勤兵力紧张时他还主动请缨,参加执勤任务,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自觉践行着一名新时期武警战士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入伍近两年时间,他先后一次受大队嘉奖,两次受中队嘉奖,多次被中队评为优秀哨兵。
“只有把工作做好,才对得起部队的教育培养,才对得起这身绿军装”,这是张静经常说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战友的印象中,张静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由于中队距离集市较远,官兵外出又不方便,他主动承担了帮战友购买生活用品的任务,只要战友有需求,他总是有求必应。夏季部队组织训练,他便早早为官兵们准备好冰水和绿豆汤,把凉爽送到战友的心坎上,得到战友们的一致好评,战友有了什么困难事,他总是热情相帮。
张静家在偏僻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年初,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他家的房子,张静父母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但张静却从未向战友提起过家庭的困难,自己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也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他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他立足平凡岗位做贡献的优秀品质,给战友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张静同学陪着张纯辉看着儿子生前的照片黯然落泪
7月11日,张静突发疾病后,被立即送往军地医院全力抢救,13日,其病情突然恶化,支队领导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抢救,但却未能挽回张静年轻的生命。
惊闻儿子牺牲的噩耗,张静父母悲痛欲绝,父亲张纯辉几度昏厥过去,“静啊……静啊……”母亲史朝香则一遍遍呼喊着儿子的乳名。一旁陪护的部队指导员李玉明哽咽地对着史朝香大声说:“妈!张静走了,我们都是您的儿子……”话音刚落,身旁的十余名官兵齐声呼喊着“妈!我们都是您的儿子。”望着身旁一张张诚挚的面孔,听着官兵们一声声真诚的呼唤,史朝香顿时热泪盈眶,紧紧抱住眼前的官兵失声痛哭,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这个好孩子怎么就走了呢?”“村里的男女老少听说张静牺牲了,没有谁不流眼泪的。”“这些天来,每天都有人自发地到张静的坟前送花。”……再次走进董潭村,村民们一句句朴实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张静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
“张静这个孩子素质不错,留给我印象很深,懂事、求上进。”当兵出身的临泽镇董潭村党支部书记史恒富动情地说道:“13日,得知部队联系张静父母立刻就去时,我心里紧了一下,觉得出了事,但没多问,直到晚上的时候,听到张静牺牲了,真是忍不住掉泪。”
“我是看着张静长大的。”同族的长辈史德元怜惜地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年小静人还没有锅台高,农忙时节,他父母都下地干活去了,到了晚上,他居然站在小凳上为家人烧好饭,菜不会烧还特地跑去问我。”
“张静一直就像我们的‘大哥’。虽然他年龄并不比我们大。”从小跟张静一起长大的同学朱凤瑞还记得,小时候夏天下大雨时,村里的小路不好走,还有几处水沟拦住上学的路,每到这时,大个子张静都会主动把小个子的同学一个个背过水沟。
史朝军、史善富是张静最要好的朋友,在得知张静牺牲的消息后,都很震惊,他们立刻打长途电话到董潭村,反复追问消息确不确实,当证实消息是真的时,电话那头的他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那个他们心中的“大哥”张静不在了。他们第一时间向张静父母表示自己的哀思,由于工作忙请不开假,他们又嘱咐自己的父母及在家的同学一定送好友最后一程。
张静的大伯张纯金悲伤地看着张静的照片说:“小静善良呢,从小就知道心疼人,知道我胃不好,孩子经常打电话关心我和他大婶的身体,过年时还给我们寄礼物,可惜他走了,我们亲人都痛心的很。”
“张静二叔和大伯的儿子都在部队锻炼过,受他们的影响,他从小的心愿就是当兵。”头发已开始花白的张纯辉流着泪讲述张静生前的点滴故事,“小时候张静就经常说长大了他要去当兵。2005年、2006年征兵由于种种原因没走成,2007年终于成了一名武警,张静高兴的不得了,说要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我们听了都很支持、更感到高兴。”张纯辉不住地擦拭着眼里的泪水说,“2007年当兵后,孩子从没回来过一次,但他却时时惦记着我们。我们不后悔送他去当兵,可惜他走得太早了,不然可以给国家多做一些贡献。”张纯辉遗憾地说。
“这孩子从小就十分懂事,我们都是地道的农民,他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靠种几亩田维持家庭生活。十年前,我生了场大病,举债数万元才治好病,3年前,家里又遭到火灾,没当兵前孩子一直靠打短工生活,但还省钱给我们买衣服买吃的。生活条件苦,他是家中的独子,却没过上好日子。”张纯辉哽咽着再说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