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7 00:00:00 作者:张晓晖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也许你曾经看到过,也许你不曾留意,在邮城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开着车顶上打着“专修房屋漏水”招牌的“大篷车”,或停在街边小憩,或行驶在大街小巷。这些车上,除了施工的工具和材料外,还装着木板、被褥、炊具等生活用品,每当夜色降临或遇上了阴雨绵绵的日子,他们就“蜷缩”在车上,栖息于城市的一角……
几次探营,记者记录下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活片断。
每天一早开车出去揽生意
“苏州商业城是‘大篷车’的聚集地。”得知这个信息。6月28日清晨,记者第一次去探营,看到苏州商业城内有10多辆“大篷车”。这些车的车身都贴着“专修房顶漏水”的广告标语,每辆车的车内堆满杂物。天刚刚亮,车内的男人就开始起“床”,在人来人往的马路边漱口、洗脸。
露天做饭。
附近的居民王大爷告诉记者,“他们在这一带有段时间了,都是安徽人,有的是‘全家总动员’,带着老婆小孩一起出来的,全家人都住在车里。”说话间,只见那洗漱完毕的男人一边摇醒驾驶室内的妇女、小孩,叫他们起来洗漱,一边收起晾晒的衣服,然后开车离去。
不到7:00,院内只剩下三辆车了,记者走近一辆没开走的车,试图跟驾驶室内的一位男子了解情况,而他显得不耐烦,不一会就招呼其他两辆车一起开走了。
“你最好晚上来!这里是他们的‘大本营’。”热心的王大爷向记者介绍道,“现在这个时间,他们都要上街去找生意的。”
17个家庭相互照应
当日傍晚6时许,记者第二次来到苏州商业城探营。果然,看到一辆辆“大篷车”陆续返回“大本营”。
“我们都来自安徽亳州农村,在高邮专门承接各种防水工程,但更多的时候接屋顶防漏的活。”在一位男子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了他们的队长许勇,一位长得蛮帅的小伙子,他却指着一旁一位姓许的中年男子说:“他才是队长,我这个队长是副的,自己封的。”周围的人大笑,“他哄你呢,他就是我们的队长。”
“我们到高邮已经七八年了,车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一辆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家。” 善谈的许勇跟记者攀谈起来,“像我们一样专修房屋漏水的老乡有好几千人,遍布大江南北。”
许勇说,在他们乡里这样的“流动车”有2000多辆,光他所在的村就有50多辆,他们一般是结伴而行。每到一个城市,他们白天把车停在街道边,“守株待兔”揽生意;夜晚生活很单调,天黑之前就把饭吃了,要么几个同伴一起聊聊天,要么早早地上床睡觉。吃饭很简单,早餐买几个馒头吃,中晚餐自己在路边做,豆腐、蔬菜是常吃的菜,偶尔也吃几餐肉,一天的伙食费才六七元钱。这样“流动的家”虽然简陋,但却省了不少房租水电费。
“我们多是夫妻俩或同乡人搭档。”许勇告诉记者,“如今在高邮的一共有17个家庭,其中年纪大的40来岁,小的20出头。在老家我们都是近邻,有些还是亲戚,大家一起出来,多少有个照应。”
“高邮本地的公司一般不愿意接小的防水补漏业务。” 许勇对记者说,“而我们不论大小业务都上门做。同时,高邮本地人做收价也偏高。比方说,我们补漏只收6元钱1斤的材料钱,还包含工资,我们补漏1平方米用料不到4斤,约只合21元每平方米,而高邮本地人做一般要收到每平方近40元。”
赚钱让孩子多读书
7月24日,记者第三次去探营。由于快到中午,女人们开始做饭。记者留意到,车上有个破旧的行李箱。“只要打开这个‘百宝箱’,我们就能随时做饭。”一位叫阿丽的女子说。
记者打开这个“百宝箱”,发现里面虽然简陋,但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一应俱全。拉出液化气炉灶,支张锅,炒个菜,在路边摆几张凳子,男女老幼坐在路边吃。他们告诉记者,由于最近生意不好,都是吃馒头或者面条,面条里丢点青菜。至于青菜,是晚上到菜市场买一点便宜的剩菜,或者干脆就捡人家不要的剩菜。
对他们来说,暂时找不到活干能忍受,吃的简单一点也能忍受,就是没法忍受一个个夏天。夏天是他们最难熬的日子,车里的温度太高了,蚊子也多。
他们当中一位叫吴玉峰的告诉记者,前几天晚上,他和妻子正在车上睡觉,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车上篷布经不住折腾,被掀开了一大块,雨水不停地往里灌,车厢里全是水,被子都湿了。这个晚上,他们没法入睡,坐等天亮……到了夏天,蚊虫肆虐,用扇子扑打、点蚊香也无济于事,他们身上都被叮得斑斑点点。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吴玉峰依然能从中找到快乐。他认为这是一份比上班更好的活法。他跟记者作了一番比较:如果去打工一个月辛辛苦苦大概能挣个一千来块钱,和现在差不多。现在工作时间短,又不用受老板的气,自在多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终于掌握了一门受用终生、养家糊口的手艺,生活有奔头了……
吴玉峰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多赚钱,让孩子多读书。“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这样艰难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