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高邮《民国日报》“复刊”探究

2009-08-26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8月20日,93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胡正元,在我市“首次资料集中捐献仪式”上,捐献了许多珍贵资料,其中一份发行于1947年12月3日的(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三日)《民国日报》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记者从《高邮县志》(1990年出版)和我市《文化新闻志》(初稿)中查阅,早在民国十九年八月(1930年8月)《民国日报》就创办了。这份报纸为日刊,每期4开1张,由国民党县党部出版发行。

1931年4月,高邮成立了县新闻记者公会,有会员50人,人数不算少。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高邮,共出版发行过20多种定期或不定期、官办与民办的各种报刊。

其中乡绅杨谨之于1926年创办的私人报刊《新声报》,报纸刊期最长,办报时间长达12年,直至日本鬼子第一次轰炸高邮县城才停刊。

从史料中获悉,20余种报刊,发行量最大的当数《民国日报》,但每期也仅400份。最少发行量是私人报纸《大淮海报》(日刊),每期80份。而不论是日刊,还是间日刊或是三日刊,也不论发行量的多与少,每家报社人员少则三四人,多则五六人。可谓精兵简政啊!

“复刊”的高邮《民国日报》

由胡正元老人捐赠给市档案馆的高邮《民国日报》这件实物上,记者了解到,这份1947年12月3日的《民国日报》,已不是民国十九年八月创办的《民国日报》。早期的《民国日报》为4开1张,1947年的《民国日报》为8开1张(即《高邮信息》一半版面)。早期的《民国日报》主持人是张正邦,后期的《民国日报》发行人是胡正。早期报社地址在县党部,后期报社地址在姚家巷(连接中山路与梁逸湾的一条东西小巷)。

1947年的《民国日报》的报头下面标注:复刊第293号。而《高邮县志》(1990年版)和《文化新闻志》都记载它的创办日期是“1948年”。

为什么实物与史料记载不吻合?记者拟从“复刊”二字上作些探究。

日本侵略者于1937年12月底,从已被侵占的扬州派飞机侦察、轰炸高邮城。1939年10月2日,日军侵占高邮城。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华中野战军第七、第八纵队和地方武装,在华中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指挥下,发起高邮战役,攻克高邮城。

我军撤出高邮城后,1946年10月7日,国民党军25师(黄伯韬部)占领高邮城。

从以上这段历史,可以推算早期 《民国日报》停办时间应是1939年10月沦陷之时,而“复刊”当在1946年10月7日之后。胡正元捐献的这份《民国日报》是1947年12月3日,以“日报”每日发行一期计算,“第293号”可能是在1947年初“复刊”。

“复刊”顾名思义,就是恢复以前创办的后来又停办的报纸。那么,史料上记载的由“胡正”为“主持人”,于1948年创办的《民国日报》又是怎样的一种报纸呢?

另外,在这份“复刊”的《民国日报》的报头上,还是可以看出些眉目的。报头是六个字:高邮民国日报。但史料记载为:民国日报。这很可能就是“复刊”的《民国日报》与日后再重新创办的《民国日报》的区别所在。

“复刊”的“高邮民国日报”六个字,由国民党的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兼立法委员汪宝题写。市书法名家殷旭明点评,这六个字饱满丰腴,有骨有肉,虽为正楷之体而含行意之风韵,不呆板无匠气。

这份报纸社址在:“本城城内姚家巷8号”。记者来到这条小巷寻找到8号。据一位66岁姓孙的女士介绍,目前这个8号宅内,住着邱国文(音)、马国太(音)和她的儿子家。原先房屋结构为五架梁小开间,几年前已改变了房屋结构。但是,现在的姚家巷8号,是否就是60多年前的报社办公原址,记者几经寻访,难有人提供翔实史料。

“复刊”报纸由“高邮天和印刷纸号”承印。“承印处”在“中山路241号”。现在的中山路241号在焦家巷与百岁巷之间。而当年的“241”号在中市口南、小桥(胭脂河)北。

昨日早晨,记者在中市口一带采访时,巧遇73岁的丁国臣先生。他家祖上开庐山照相馆,这是高邮照相行业的鼻祖。他告诉记者,他孩提时经常从天和印刷厂门前路过。天和印刷厂坐西朝东,两间门面,有四五个人,采用的是脚踏印刷机。有关这爿印刷厂的主人姓名等情况,丁国臣已不太清楚。

这份“复刊”报纸的信息量并不大,一版几条时政消息和一篇篇幅较大的关于“宰牛问题”、“黄金买卖必须绝对禁止”的时事评论文章。二版几条当地新闻和有关“启事”。在一则“招考临时书记”的录取名录中,见到“迮子建”的名字,不知是现在我市以书写小楷而扬名的“迮子建”先生否?从年龄推断,可与其相配。

另外,在二版的两条广告上,可以让今天的读者了解当年高邮的交通和沐浴状况。那时高邮的长途汽车站在镇国寺塔运河之东,每天开往扬圩(扬州、六圩)、宝应、清江(淮阴)的班车共有20个班次,由此可见,当年的人员流动还是较大的。

而南门外的“海天浴室”的广告用语,疑似今天的广告语:设备时代化,管理科学化。据丁国臣回忆,海天浴室俗称“海天池”,其规模不及四德泉,硬件条件也不如。他对海天池的“设备时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也知之甚少。不论“海天池”的设备是否时代化,管理水平是否科学到何种高度,总之,这两句广告语,引领时髦潮流60年有余,而且还可持续健康发展。

有人称,新闻为历史的秒针,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这些老报纸,为今天的读者认识过去,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