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0 00:00:00 作者: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干了一辈子银行会计工作,今年65岁、已退休的王曾绥时常会拿出他珍藏的那把旧算盘,感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1963年,成绩优秀的王曾绥从高邮县中学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了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建国后我市第一批招入银行的员工之一。“当时高邮只有人行一家。”带着自豪,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年轻的王曾绥来到湖西送桥银行干起了会计工作。
“那个时代,银行的工作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王曾绥回忆道,一把算盘、一支笔就是当时银行工作的服务手段。每次上班都是坐摆渡船去湖西。那时人们的口袋里都没有钱,存款的人很少,只有到每月领工资的日子,来银行的人才多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初,王曾绥被调到高邮人民银行总部(北门大街处)当会计,那把跟随他多年的算盘又陪伴他到了高邮。“当时,就是在最热闹的总部,也只有七八张柜台,办公的地方是一间大平房,一忙起来办公室里全是拨算盘的声音。”留给王曾绥印象最深的是,以前银行都是手工记账,晚上扎账常常要加班,有时仅仅是一两分钱的差错,也得将所有账务再算上一遍,搞得人人提心吊胆,生怕因为自己的差错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收入渐渐增多,存款的人也多了,银行效益也好了很多。高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相继设立。“最大的变化是,银行办公开始配了0520型电脑,尽管和如今的电脑比使用起来除了慢还是慢,但当时还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王曾绥很自豪地告诉记者:“银行是最早使用电脑的单位之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银行业发展迅速,每家银行都新建了非常漂亮的办公楼,王曾绥也与时俱进学会了电脑,那把跟随他多年的算盘“下岗”了。
“现在算账比以前快多了,扎账时再也不用担心出错,即使有差错,电脑也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你错误出在哪儿,根本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样大海捞针般去找。”王曾绥笑着说。
“现在的金融服务方便得让人吃惊。市民的收入越来越高,储蓄存款越来越多,服务也越来越现代化,ATM机、POS机等让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