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7 00:00:00 作者:居晶晶 任仁 /文 玉梅/ 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离休老干部、原高邮县委书记薛先洛
9月15日下午,记者在润扬�大酒店与94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原高邮县委书记薛先洛喜相逢。
今年第三期的《大江南北》杂志上,登载了薛先洛撰写的《情系里下河人民》一文。记者阅读后,就有了采访他的念头。后来虽经多方联络,却一直未能采访到薛老。
薛先洛近影
此次与他意外喜相逢,薛老道出一直未能抽空接受记者采访的原委。他说:“自1983年从扬州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的岗位上离休后,反倒比在岗时还忙。”他今年5月份就离开扬州,赴上海等地参加《大江南北》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最近才回到扬州。
薛先洛曾于1966年带领数千人到高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社教”又叫“四清”,即清查公社、生产队基层干部在工作作风和思想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薛先洛任这支大军的总团长。
薛先洛同许多老干部一样,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幸运的是,薛先洛算是“解放”得较早的“走资派”,他于1969年就作为革命干部,被“结合”到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继续参加革命。
薛先洛书法作品——毛泽东诗词《五律·看山》
1972年,薛先洛被任命为高邮县委书记(时称“高邮县革命委员会主任”)。94岁高龄的薛先洛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他告诉记者,他是1972年10月15日到高邮任县委书记,1977年10月16日离任赴扬州地委工作。在高邮 工作整整5个年头。
1972年至1977年,是新中国60年历史中一段不寻常的岁月。由于县级的党、政、军等工作受到“四人帮”的干扰,许多正常的工作难以按正常程序开展。
薛先洛刚到高邮时,“文革”中两派斗争的火药味还很浓,经常使县里的中心工作受到影响。而经过“暴风雨般”革命洗礼的薛先洛对两派的斗争高挂“免战牌”——不予理睬。他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村,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让人民吃饱肚子。
可是那个年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薛先洛经常在农村召开发展生产现场会。薛先洛说,那时种田要提高产量,惟一的方法就是动员农民想方设法多积肥。“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经过几年的拼命干,高邮地区的粮食生产保持了良好的丰收态势。
《烙痕集》
薛先洛在高邮工作5年期间,至今还有些事值得人们回忆。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辞世,举国齐哀。可是“四人帮”禁止人们设灵堂悼念周总理。薛先洛便率领县级领导到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为周总理举行悼念仪式。后来,上级派人追查此事。
记者旧事重提,薛老说:“他们来查时,我当时根本就不理睬他们,到农村一线促生产。”
高邮电视台记者夏素兰对薛老说,她还记得薛老一人在车逻公社食堂与普通工作人员凭饭券吃饭的情景。薛老感慨地说,革命优良传统不能丢。1975年5月,粟裕与夫人楚青在高邮期间,薛先洛代表县委、县政府仅按中央“四菜一汤”的标准设宴招待一次,其余粟裕与夫人每顿严格按一荤一素一汤的标准就餐。薛先洛于2002年撰写《忆粟司令视察高邮二三事》一文(刊载《大江南北》),热情赞颂了粟裕将军的高尚品德。
薛先洛是靖江人,父母被乡邻称为“巧农民”,能耕能织、能工能农。薛先洛10多岁时,家境有所好转,父母遂让他入私塾,后来又到离家10多里的镇上读“完小”。小学毕业后,他考取常州一所私立初中,再后来又读了师范简科一年。1940年新四军东进,薛先洛弃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薛先洛1948年任靖江县长,先后在靖江、宝应、高邮、扬州等地担任党政机关领导职务,1995年享受正厅级待遇。
离休26年的薛先洛说,自1940年入党后,就践行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薛先洛离休后积极参与编写、编审地方党史等工作,为宣传、发行《大江南北》等乐此不疲。今年4月,他还出版了记载革命生涯的自传书籍《烙痕集》。
薛先洛与老战友在文游台合影
薛先洛今年一年已经来高邮两次了,他感觉到高邮变化真大。他说:“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相比,高邮道路更宽敞,高楼林立,都市气息越来越浓。别的不说,就说高邮的高楼大厦现在真是多,我住的润扬�酒店,对面正在砌的国贸大厦,还有行政中心等个个气派非凡。这两天我抽空转了转,发现文游路以东的变化最大。以前文游路以东全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现在行政中心迁至那边不谈,汽车站以及一些学校和许多很有品位的住宅小区全在那,发展空间无限。”
今年上半年,薛先洛还到高邮几个乡镇去看了看,看到高邮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态势喜人,以高邮鸭、扬州鹅和罗氏沼虾为主导产业的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看到农民通过这些高效规模养殖种植业增收致富,他打心眼里高兴。薛先洛说:“记得以前在高邮工作的时候,有次到北京参加农业学大寨会议,江苏省计委有个姓顾的女同志告诉我,在江苏,高邮是人均粮食产量最高、对国家贡献最多的县。后来我核查了一下,了解到高邮历年贡献的粮食按人平、劳平和亩平均超过全省农业县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后,高邮的农业生产年年发展。1987年全县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5亿斤,皮棉21万担,油料1459万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67%、23.5%、41%。我最近从相关媒体上了解到,截至目前,高邮共成立水稻生产专业化合作社26家,其中乡镇级22家,村级4家;组建600多个划片包干不同类型的专业服务队,吸纳会员3万多户,占粮农总户的30%;辐射带动7万多农户,占粮农总户的68%,服务面积20万亩,高邮人民谱写了高效农业发展新篇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