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1 00:00:00 作者:姜炜 晓晖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词典》曰,以某种专长世代相传的家族,即为世家。以此观之,周巷镇潘兆虎一家3代7人从教,是个典型的“教育世家”。潘兆虎的父亲,潘兆虎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还有他的儿子、媳妇都是老师。1994年,潘兆虎从时任江苏省省长郑斯林手里接过了“省优秀教育世家”的奖匾。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周巷镇采访了潘兆虎。
父亲时代“复式”教学
“我们一家三代可以说是高邮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潘兆虎十分自豪,“我的父亲潘永祥在建国初期就参加了教育工作。”
“父亲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中生,他教了一辈子书,也清贫俭朴了一辈子。”潘兆虎回忆道,“那时,家家都很穷,当老师也和其他务农的人一样,挣工分,没有其他任何补助。‘家有三斗粮,不为孩儿王’、‘十个先生九个穷’,是当时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
“当时教学条件都很差,学校破旧房屋多、危房险房多、桌凳残缺多,而教师少、生源也少,教师都实行‘复式’教学……”潘兆虎说道,“父亲一到六年级都教,他总是上完一年级,再上二年级、三年级……从早上到中午,再从中午上到天黑。那时候没有时钟,也没有手表,天一亮就起床,涮洗、做饭、吃饭,然后就开始上课。那时也没有下课时间,反正这个年级教二三十分钟后,布置做作业,就接着去上下个年级的课。课一上就是大半天,几乎不停下来休息,有时连饭也没时间吃,厕所也没时间去。”
“从临泽、韩庄、瓦岗再到周巷小学,父亲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的身上。每天总是一大早出门去学校,晚上回家后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他教学一辈子,上至领导下至群众、学生,大家都很尊重他。父亲就是这样,人家让他上哪他就上哪,只知道埋头教书,不管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父亲的榜样作用,让潘兆虎兄妹六人中的4个兄弟相继踏上了从教这条路。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他们像父亲一样执著、敬业。
执教路上尝尽酸甜苦辣
1962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岁的潘兆虎从高邮师范毕业,学校没有分配工作。但在父亲的主张下潘兆虎到营南小学当起了一名民办教师。
“刚做民办老师时,我也上了几年‘复式班’,只不过,我上的‘复式班’只有两个年级。”回忆起往事潘兆虎感慨地说,那时候,老师的工资都很低。
“父亲常说‘认真执教,善待学生’。”潘兆虎告诉记者,“那时侯生活困难,任课老师是每天轮留到学生家吃饭。”记得当时,家长知道老师今天要来吃饭,都要特地煮些好吃的东西——尽管那时大家都很穷,最好的东西也就是几个鸡蛋、几叶青菜,这些常常令潘兆虎感动不已。
潘兆虎当民办教师整整10年时间,直到1971年落实政策,他终于转正为一名正式教师。1980年,他调到营南中学任教;3年后去营南中心小学当校长,直至2002年光荣退休。
谈起他们一家三代与教育事业的渊源,潘兆虎有太多的话要说。“无论是父亲潘永祥还是我们兄弟4人,从来都没有因为教学艰难、环境恶劣而动摇过。我们兄弟4个,先后在多所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任教。”而无论到什么样的学校任教,他们4兄弟都深受学生欢迎,多次受到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
选择教师这条路没有错
“选择教师这条路没有错。”在祖、父辈的影响下,潘兆虎的小儿子潘林已走上教师岗位,现在是曙光初中的高级教师,曾多次在教学比赛中获奖;其妻陈晓霞在实验小学教语文,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
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的潘兆虎退休至今一直在周巷教办工作。经历了新旧教育事业的变迁,潘兆虎对教育有着永远的眷恋,“今昔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前,老师们连墨水都舍不得用,现在都用电脑做课件了;学校从危房到宽敞明亮的大房,都配置了音体美教学、活动器材,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水平、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现在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在生活、工作和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变化更让潘兆虎始料未及又倍感欣慰,“我的月工资从最初的24元涨到2300元,涨了近百倍!”
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潘兆虎饱含深情地说:“如果下辈子可以选择的话,我还要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