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3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巨变60年”之文化篇
作为大运河畔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高邮自古沟通江淮,枢纽南北,经济、人文均较发达,拥有7000多年的龙虬庄文化、3000多年的邮驿文明,处处散发着诱人的神奇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顺应文化发展趋势,大力挖掘高邮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高邮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邮城人民,让新时期的高邮人在享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享受着和谐的文化雨露。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邮城乡没有电视机,农村里电影一年能看个两、三回就不错了,每次各乡镇大队里放露天电影,大人小孩都像过节一样兴奋。有的人为看一部电影,能拎着小马灯步行十多里路到外大队甚至外公社去看。正因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贫乏,原市文化局副局长薛序当年所参加的那支集中了各大队宣传队精英的公社宣传队,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薛序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宣传队曾按照“样板戏”《白毛女》的本子排练了大型歌剧《白毛女》,由于有完整曲折的剧情,加之服装、道具、布景等基本到位,所以演出效果不错,各个大队都主动前来联系。他们则按照地理位置排出一个巡回演出日程路线图。每到一个大队,大队就组织劳力在地点适中的场头上用门板、床板等搭起一个长约六七米,宽约五六米,高约一米五的台,台口一字横排挂着五六张“汽油灯”(那时农村基本没有电灯)。这样的舞台和灯光尽管和现在动辄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所搭建的舞台与灯光不可相提并论,但那时已是极高的礼遇,演的人与看的人都同样感到新鲜、兴奋。天刚擦黑,男女老少便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连场头四周的草堆上、树杈上都爬满了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市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文化先进乡镇的创建活动,使农村的群众文化基础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几乎每个乡镇都建起了自己的影剧院,文化站内都建起了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农民们站着看露天电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农村青年在劳动之余也有了学习、娱乐、消遣的场所。
而现在,有线电视全面覆盖,“农家书屋”书香四溢,周末大舞台自演自乐,互联网络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市民广场每天歌声悠悠,舞姿翩翩,广大城乡市民充分享受着富裕起来的幸福生活。
60年波澜壮阔,60年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邮在建设“先进文化”、推动“追赶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弘扬“开放、大气、创新、务实”的新时期高邮人文精神,不断通过固化、强化,与时俱进地引领“大众文化”,构建新型企业文化,建设文化新高邮,让市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群众文化多姿多彩
高邮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高邮在改变“经济弱市”面貌的同时,仍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文化大市”的建设,长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把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载体固化起来,让更多人更多地感受高邮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高邮群众性文化繁荣的生动经验。蝶园市民广场把宋城墙、明奎楼、清荷池等名胜古迹与现代气息的市民广场融为一体,群众自娱自乐的“周末大舞台”令人流连忘返。海潮市民广场,晨练的人们祥和而优雅,成为一道和谐而独特的风景。我市还每年有序推进农家书香工程,目前全市共建有“农家书屋”103个。新开展的社区艺术节、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农民艺术节以及坚持二十多年的《珠湖之波》赛歌会等活动,每次都吸引了许多人来参加。
在高邮,群众文化活动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风。界首的“茶干节”、汉留的“三月三”庙会、车逻的“金秋经贸节”……交警大队的铜管乐队、市容执法大队的合唱团……还有老干部书画社、盂城诗社、淮扬剧票友社、京剧联谊会等等,公安局、建设局、烟草公司、高邮中学、人民医院等许多单位都组织过专场文艺演出。大街小巷里最火热的少儿家教班,教的不是语文数学,而是二胡、古筝、小提琴、书法、绘画、舞蹈、围棋、象棋,我市的文化艺术氛围之浓可见一斑。
做强邮文化,彰显邮城特色
“一支邮之歌,悠悠两千年,历尽沧桑事,始终情未改”。“邮”是高邮的生存之根、文化之魂、发展之脉,是高邮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熟悉高邮的人都知道:邮已与高邮的历史、高邮的城市精神融为一体,成为高邮的城市名片;高邮人说邮、集邮、爱邮,邮文化已深深植入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的标识。高邮邮文化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同:盂城驿已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百家著名博物馆(邮驿博物馆),被国家邮政总局命名为“全国邮政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过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国际友人、学者和集邮爱好者,海内外媒体也多次对盂城驿和高邮邮文化进行专题报道。1995年,原国家邮电部发行一枚盂城驿邮票。2003年,高邮市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授予全国惟一的县市级“集邮之乡”。高邮的有关市领导还应邀出席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今年9月26日,《京杭大运河》邮票将在我市、扬州、淮安同时首发,并以我市的镇国寺塔和秦邮碑亭为景,发行一枚小型张,这无疑又将在高邮邮文化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我市还以邮文化为内核,借助这一平台举办了第五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首届蒲松龄学术研讨会,开展了汪曾祺研究等系列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邮人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特别是区域性文化,如果不与产业融合,不与经济联结,就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当邮文化与经济联结,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高邮不仅可以从邮文化中找到精神内核,实现新的文化传承,还可以进一步在邮文化上寻求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1997年、2003年、2005年、2007年高邮相继成功举办了四届邮文化节。节庆期间不仅有新邮品发行、邮品展览等吸引人气的邮事活动,借助邮文化的平台,高邮还以邮为媒,以邮会友,洽谈项目,招商引资。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在邮期间指出,“邮”所能包容的东西非常之多,“邮文化”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文化保护使高邮民俗文化得到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邮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一些地区,民歌早已成为人们的记忆,可是在如今的高邮,仍有一大批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活跃在乡间田野和城市街巷。我市市歌《高邮之歌》在城乡广为传唱,并获得了CCTV第二届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最佳城市歌曲类”和省“五个一”工程奖。去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验收组来邮,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歌词简洁、寓意深刻的高邮民歌赞不绝口,尤其是优秀代表作《数鸭蛋》、《送夫参军》、《高邮西北乡》更是赢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赞誉。高邮最终凭借民歌的独特风格、清新优美的音乐旋律,以及完善的传承体系,成为“中国民歌之乡”。
此外,我市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启动并正在实施净土寺塔修缮工程。积极配合编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了当铺申报第六批国保、净土寺塔等四处文保单位申报第六批省保单位的工作。
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活动中,我市涌现出一大批文艺领军人物,发展壮大了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使以高邮民俗文化艺术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申报、研究等工作进一步向深度扩展,使高邮民俗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60年的辉煌巨变使高邮民俗文化得到了保护,使高邮的群众文化焕发了活力,使高邮的文化事业走向了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