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我自豪,与共和国同生日

2009-09-24 00:00:00    作者: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都是共产党的政策好

陆锦昌:1949年10月1日出生,曾在部队、轻纺公司、木器厂等多个部门工作

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陆锦昌是市轻纺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在经过一番周折之后,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和新中国同岁的老人。

得知记者来意后,陆锦昌坦率地说:“我是个很普通的人,但我和新中国同生,能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看着祖国日渐繁荣,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与新中国‘三同’的这段机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陆锦昌每每想到自己与新中国同龄,就会深感自己见证祖国发展变化的这份幸运。“60年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一言难尽。”陆锦昌谈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不禁思绪飞扬。陆锦昌感叹道:“60年的时间里,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新中国60周年生日到来之际,我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深切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强盛。”

陆锦昌出生在川青,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1968年,他应征入伍到山西当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哪里有任务、有危险他就到哪里,在战场上他是“拼命三郎”。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在部队入了党、提了干,从副班长升任到副团长。18年的部队生活锻炼了陆锦昌钢铁般的意志,同时也培养了他勇于拼搏、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

1986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从轻纺公司到木器厂,再到轻纺公司,陆锦昌一直从事管理工作。20年来,伴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他融入到了这个城市中,见证着我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过去没条件过生日,后来忙工作也顾不上过生日,现在是年年都过生日。”陆锦昌解释说,按照高邮本地习俗,做寿做虚岁,也就是说,2008年10月1日,家人已经给他做了寿了。眼看又快到10月1日了,而且今年又是国庆60周年,儿子媳妇说还要摆宴席为他过生日。陆锦昌笑道,“这都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啊!”

农民日子越过越滋润

史成英:1959年10月1日出生,临泽镇董潭村农民

经过一番辛苦打听、寻找,记者终于联系上了临泽镇董潭村的史成英。在近2个小时“拉家常”式的采访中,“幸运”、“欣慰”和“满足”是留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3个关键词。

1959年10月1日出生的史成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史成英兄弟姐妹5个,她排行老四。提起童年生活,史成英记忆犹新,家里人口多田少,生活非常艰难,史成英12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后来,父亲带着他们兄妹5个,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回忆起这50年来的人生历程,史成英说,那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似的。为了分担父亲的重担,史成英十几岁就同父亲一起到生产队上工,挣工分。“那时,村民皆为公社社员,男女同工不同酬。插秧、锄草、松土,样样都是手工,每天都累得两腿发酸、汗流浃背,但还是吃不饱。”史成英对记者说,“现在不一样了,每家都住上了大楼房,我们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如果想吃,天天都能吃到肉!”

说起自己的生活,史成英觉得甚为满意:“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了,我现在一个人种了好几亩田,还养了两三头猪,老伴在一家村办厂打工,月工资也有千元。儿子也上班了,再不愁吃不愁用,家里又新建了房子,日子过得滋润着呢!”

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优其屋”

王辉:1969年10月1日出生,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

王辉是土生土长的高邮人,从小在中市口的小巷子里长大。每年能与共和国同一天过生日,这让王辉一直以来都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普通人,40年来我深切感受到了祖国发展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深切感受到了小家大国的悲喜同心、命运相连。”王辉自豪地对记者说,“年轻的共和国20岁生日那天,正好我出生。那年是鸡年,共和国的版图就是一个雄鸡的轮廓,于是父亲为我取名王辉,寓意金鸡报晓,带给我光明。”

“我的童年时代,国家仍处于物资匮乏的状态,买什么都得用票。”在王辉的记忆里,虽然那时家里条件还算可以,但是父母他们一餐一饭都要精打细算。

王辉说,那时大家都穿蓝色、黑色、军绿色的衣服,外出主要靠步行。高邮城也没有这么大,过了原高邮中学再向东就都是一片菜地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市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91年,王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环保局工作,后来又调到财政局工作。王辉说,近年来,高邮各方面的变化非常大,城市变高变大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吃穿住行都有了巨大改变。“过去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是想吃什么有什么。穿衣也紧跟时代,挑着中意的才穿。房子就更不用说了,以前是‘居者忧其屋’,现在是‘居者优其屋’。交通环境也有很大改善,去哪儿都很方便。” 

我们都是幸运儿

杨荣树:1979年10月1日出生,周巷营南卫生院

“小时侯,只知道每到国庆节,村里的大喇叭就会传出国歌声,我就知道自己生日到了。”日前,记者来到周巷镇采访营南卫生院杨荣树医生,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首先笑道,“国庆节快到了,全国人民又要给我过生日了。”

杨荣树出生在界首镇龙祥村,祖辈世代都是农民。“父母都说我是个福人,出生时正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杨荣树告诉记者,村里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地分田分地,当时最流行的口号就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辈子侍弄庄稼的父辈们种粮积极性高涨,第二年就取得了丰收,一家人生活有了盼头,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我生在红旗下,长在幸福中,从我懂事起就非常盼望国庆节的到来,因为每到国庆节那一天,父亲都带我上城,买新衣服、买好吃的。”现在想来,更令杨荣树兴奋和自豪的是伴随着他的成长,从他个人到整个国家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荣树小时侯就住在龙祥村小学附近,六七岁的时候开始在村里的小学读书。“那时候,总共就语文和算术两门功课,课后作业也很少,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疯玩。后来农村教育不断改革,我初中三年就转了三次学,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为了早跳农门,初中毕业后我没有上高中,而是直接考入了中专。”

这些年,国家飞速发展,杨荣树家也过上了好日子。现在,他已经是一个8岁孩子的父亲了,孩子乖巧活泼,讨人喜欢。杨荣树告诉记者:“虽然我不知道全中国究竟有多少人是国庆节这天出生的,但是我敢断言我们都是幸运儿,因为我们与祖国同生日。” 

沐浴着改革开放阳光成长

陈国庆:1989年10月1日出生,刚刚毕业参加工作

“正好生在国庆节那天,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因为每年我的生日,都将与全国人民一起庆祝。”说这句话的时候,记者能感到陈国庆身上那种“80后”的特性:内敛中带着张扬。

和共和国一同过了20个生日,陈国庆深有感触:“我生长在祖国的怀抱,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这些年,我的成长几乎是一帆风顺的,爸爸妈妈工作越来越顺心了,我家原来这里是城郊,现在成了城区地域;社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爸妈还给我买了电脑。可以说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成长的。”

作为“80后”的一员,陈国庆比父辈们有了太多的优越,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充足的物质保障、日益完善的教育体制等都为他提供了一个宽松、舒适、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小学到初中、中专,再到苏州上大专,陈国庆的道路一直是一帆风顺。今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他选择了回高邮发展。

谈及今年的生日打算如何过,陈国庆脱口而出:“想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陈国庆的妈妈在一旁笑着说:“今年是共和国60岁生日,意义非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打算带他出去转转,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结束语:这次采访的过程虽然不是很顺利,但是一次很愉快的采访,因为在寻找和采访这些“和新中国一起过生日”的人中,记者感觉到此次采访收获的不仅是故事,还有很多感动,感动来源于这些人对祖国真诚的爱:年长者感念祖国,中年人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年少者则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他们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和新中国一起过生日的快乐。

此外,本栏目得到了市公安局户政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国庆60周年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祝福共和国生日快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