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4 00:00:00 作者: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巨变60年”之农业篇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亿万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做主人,建设新社会,迈向新时代。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六十年的风雨征程,六十年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用智慧绘就六十年的辉煌画卷,书写了六十年的壮丽诗篇。六十年来,高邮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勤劳的高邮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秦邮大地的绿野上,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农田沤改旱 千年水田种上麦
我市是里下河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处是一片水汪汪的老沤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沿袭着祖祖辈辈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靠的是脚踩水车灌溉浇水,人套辫子拉犁翻地,干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牛马活”,收获的是产量低的粮食。人们把当时的传统耕作称为:“春三交,秋三交;十船泥,三担稻。”意思是说,要想让常年浸泡在水里的一熟老沤田每亩产出三四百斤稻谷,必须春秋两季各犁三遍田,每亩地肥料要 十船河泥,并加强栽插除草等各种管理才可能有收获。
为了重温那段历史,记者寻访了农田沤改旱的历史见证者、参与者。74岁的赵仁臣是一位老农业科技人员,1959年从上海农校毕业之后,一直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今仍在走村串户跑田头。记者约他采访多日,他终因在乡下忙一拖再拖。9日晚上见到赵老时,他刚从周山、马棚乘车回农林局。一见面,他便向记者打招呼说:“实在对不起,这几天特别忙,水稻高产示范方一些基础工作要去做,季节不等人。”他告诉记者,沤改旱可是我市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突破,是共产党为里下河老百姓做的大好事。
回首往事,赵老话匣顿开,尘封的历史页页翻开,把记者领进了那艰苦的岁月。过去高邮运东地区除了沿运的车逻、武安、马棚、界首等乡镇少有高田外,其余都是水田,这些水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而且是早熟水稻,必须要在立秋前收获。要不然,立秋之后,台风雨水多,稻子就会泡汤,十年九涝是正常现象。赵仁臣清楚记得,1962年发大水,多数农田颗粒无收,水天一片,田野上到处可以行舟。
面对水患,高邮县委县政府动员并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沤改旱,筑圩埂并圩口,开生产河,建闸站,兴修水利。经过多年的努力,千年的老沤田种上了麦子,使一年一熟,亩产300斤左右的水稻田,逐步改造成一年稻麦双熟,亩产达吨的高产稳产农田。
农业机械化 农民种田好轻松
建国前,高邮农业生产几乎依靠人畜力和旧式农具进行,工具古老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种田十分艰苦。解放后,高邮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对农具也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革和创新,逐步改变农业生产依靠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农业机械化在秦邮大地的推广和实施,我市农民才逐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我市农业发生质的飞跃。
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亲历者,70岁的原市农机局管理科科长张国凤谈起高邮农机60年的变化感慨地说:“没有高邮的农机化,就没有高邮农业发展的今天,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新高邮。”
张国凤介绍说,过去老百姓种田很辛苦,所有农活全靠一双手、两条腿、一副肩膀。上个世纪60年代,耕翻水田要4个人一张犁,一天下来每个人犁不了1亩地。后来有半机械化的沤田犁,3个人操作,一天下来,犁地30亩左右,耕作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强度慢慢减弱,农民渐渐尝到了农业机械化的甜头。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能不算是高邮农业60年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张国凤坚信地说,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高邮农机化发展水平突飞猛进。
据了解,到1986年全市拥有各类拖拉机9308台、各种柴油机3839台、电动机2269台、“小老虎”脱粒机9468台,全市共建成机电灌排站827座,拥有机泵950台套,全年机灌面积326032亩,电灌面积268910亩,基本实现了机耕、机灌、机脱。但是,全市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栽秧要弯腰、收割要镰刀、 挖墒要大锹”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完全没有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烂手烂脚过夏天”的劳动状况。
为了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我市开始推广免耕机条播、开墒机、割晒机,2001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水稻插秧机,2003年全市仅有5台,试验机插秧500多亩,而到2008年,全市已拥有插秧机过千台,实现机插秧近21万亩,解决了全市四分之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烂手烂脚过夏天”的困苦局面。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农机化进入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机装备数量迅速增长,质量稳步提高,结构继续优化,种类不断完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壮大;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得到恢复和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机总动力达42万千瓦,大中型机具达4236台,小型机械达26023台(套),农机经营总收入达7.6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7倍、2.6倍和65倍,全市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5%。
调优结构 种养高效规模化
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粮、棉、油、麦等种植水平,过去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夺取过许多单打冠军。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过去的优势逐步成为劣势,农民收入增长较慢。为此,市委市政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
罗氏沼虾是我市上个世纪90年代引进养殖的新品种,经过10多年的探索,我市总结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养殖技术,养殖效益较之传统的常规鱼养殖效益好得多。我市因势利导,把罗氏沼虾养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致富农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连续5年实现亩产纯效益2000元以上,去年整个产业链实现总产值20多个亿。今年,全市养殖面积达15.3万亩,养殖农户达7200多户。据市农林局副局长孙桂尧介绍,今年养殖产量和效益明显高于往年,预计亩纯效益3000元左右。
罗氏沼虾养殖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典范。只要种养效益高、市场前景好,我市就大力调整发展。近几年,我市重点围绕“三水两有机”(水禽、水产、水生植物和有机稻米、瓜果蔬菜)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三带四区五园”(沿湖、沿运、沿安大公路产业带,甘垛镇有机葡萄、三垛镇设施、开发区高效、周巷镇出口蔬菜种植区,汤庄镇高效农业创业园、龙虬镇设施蔬菜示范园、卸甲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八桥镇高效农业示范园、临泽镇芡实种植示范园)的产业空间布局要求,全力打造一批高效农业特色园区,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 目前, 全市累计建设高效规模农业60多万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