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5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巨变60年”之教育篇
60年,新中国的教育走过一甲子。在六十载的辉煌岁月中,自古人文荟萃的邮城大地上,多少“邮城赤子”通过教育而前程光辉,多少学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让我们回顾这段历程,细细品味这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从破旧不堪的校舍到危房改造,再到“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四配套”工程的实施,全市
中小学生学习环境不断改善
在老教育工作者相金桂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开展了文化扫盲运动。那时他们那代人正逢青春年少,白天在田间干农活,晚上吃完晚饭立即到识字班学习。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学习地点多是过去的庙宇,点的是煤油灯。改革开放之初学校有“三多”:破旧屋舍多、危房险房多、桌凳残废多。许多校舍破旧不堪,遇有下雨天,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1987年,我市中、小学开始鉴定与改造校舍危房。至2002年,中、小学校舍危房基本消除。全市现有校舍建筑面积789367平方米,其中1998至2009年新建校舍面积55515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0.3%。从2003年开始,我市陆续实施“三新一亮”工程(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电灯亮),“六有”工程建设(学校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每人有一张床)。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2003年,我市利用高邮中学校园网平台,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并通过“买方信贷、分期付款”、向上争取、 “校校通”工程配套设施招标等方式,使95%的学校建成校园网,建成多媒体教室450多间,网络教室250多间,拥有各类计算机12000台。“三新一亮”、“六有”和“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后,2006年开始了“四配套”工程建设,到2007年5月底,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四配套”工程相关器材、设备、药品等配备到位。今年,又启动了校舍安全工程,明确今年完成等级“差”的校舍拆除或封闭工作,组织有资质的机构对全市中小学校舍进行鉴定,并制定加固改造方案,到2012年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的加固改造工作。
从“扫盲班”到“有学上”到“上好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2008年9月1日,一个必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几十年甚至几年前,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个里程碑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发展前所未有的大提速。原文教局局长徐桂福回忆说,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有学上”已是很幸福的事。那时候青壮年文盲多,整个教育停留在“基本扫盲、基本普九”工作层面上。
1949年,高邮县政府文教科接管与恢复城乡学校,当时有小学60所,共有147个班,学生5920人,教职工188人;县立初中1所,在校生141人。1952年下半年首办1个幼儿班,有幼儿22人,教师2人。经过多年布局调整,全市现有小学58所,初中2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普通高中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镇(区)成人教育中心校22所,注册幼儿园48所。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98%,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99%。上世纪80年代,全市职校每年在校人数为1000人左右,目前职校在校生总数达10000多人。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逐年扩大,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子女“上好学”。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建成省以上命名的品牌学校52所,今年又有10所幼儿园接受了省优质园验收,下半年还将有8所幼儿园接受验收。创省文明学校2所、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个、省社区教育中心1个。实现了60%的幼儿、70%的小学生、80%的初中生、90%的高(职)中学生分别在省优质园、省实小、省示范初中、省三星高(职)中就读。今年,“三校联动”、“二中东迁”工程顺利完成,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0.04%,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2.57%,职中专业课教师“双师型”的比例达54.6%,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0.46%,今年高邮电大与扬州大学联办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有80名教师在读。全市现有在岗省特级教师4人,扬州市特级教师6人、名校长7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高级教师499人、中级教师2842人。
从县乡分级办学到“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让教育充满活力,教育观念发生巨大转变,素质教育
成果不断丰富
据市教育局局长许明介绍,60年来,全市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1986年,办学管理体制实行县、乡两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1987年到20世纪末,各乡镇积极履行自身的办学职能,年年投入资金,不同程度地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辖区内学校的管理。随着市财力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力推“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将农村教师的国标、省标工资和地方岗位津贴纳入市财政统筹发放,保证了农村教师按月足额拿到工资。2008年,实现了农村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由市财政统一安排。2009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近年来,我市民办教育发展加快。2003年,南海中学进行“国有民办”股份制改革试点;赞化学校平稳转为民办学校。2004年,实验小学在整体售让一年后,回收转为股份合作制民办学校。经市政府批准,6所高中进行了国有民办股份合作制办学改革。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结合农村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到1990年,全市逐步实现教育转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心理、审美、劳技等综合素质。以高考为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49至1985年全市录取高校学生共3037人,1978年高考录取人数为188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左右,到2009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2260人,大专以上录取人数上升到5068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据高邮中学校长王俊坤介绍,高邮中学2007年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一本进线422人,二本进线683人,600分以上312人,1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2008年高考,本科达线首超800人,其中一本进线366人。2009年本二以上达线903人(含体艺), 其中普通类达线836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教育富民”惠及民众,扶贫助学体系得到完善,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日益凸显
除免交学杂费,我市还对困难家庭的子女给予各种补助。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市建立了各级助学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校办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学勤工俭学,在逐步实现由经营管理型向服务育人型转变的同时,努力为学校提供经济支持。义务段学校先后实行了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政策,2009年,共发放义务段教科书191.25万册,免书款860万元,财政按省定标准落实了义务段学校公用经费。2008年为1314名义务段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90万元;高中段发放了政府助学金160.5万元(每生每年1000元);职中一、二年级学生,每生每年由上级财政发放1500元助学金;省慈善总会共资助高中段贫困孤儿32人,每人资助1000元。今年我市还为生源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200人次,贷款总额110万元。
60年来,我市“教育富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青壮年非文盲率已达99.9%。近年来,全市职校共培养技能型毕业生4000多人,其中海员班187人从事境外劳务,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40多万人次,职工岗位培训3万多人次,内转外移劳动力2.8万人次。近5年,我市共向高校输送新生(含职教对口高考)17000多人。此外,5年来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专科以上学历的有1000人,非学历证书考试种类、报考人数逐年递增。
回首往昔,正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人无私的奉献,才熔铸了高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喜人业绩。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高邮的教育事业一定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