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光影摇曳60年

2009-10-01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镜头下的邮城巨变

“图像是人们与历史之间的一种最深刻的联系方式,是时光的驿站。在图像中,空间与时间被积淀,历史被一幅幅图像所串联,图像截留了人类的生存信息与生存痕迹,图像记录了一个个参与历史的当代事件,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借图像而薪火永传。”   ——题记

他随着六十年历史的潮流,与其他人一样沉浮。不同的是,他胸前挂着一部能够记录这一切的照相机……他就是张元奇——高邮摄影界的元老。

从1956年第一次接触德国禄来福莱双镜头相机,至今,张元奇已不记得一共换过多少相机,拍过多少张照片了。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高邮”,张老亲历了水城高邮的变迁,感受了水城半个世纪的巨大变化,他拍摄的那些照片成为高邮历史的见证。

近日,记者走进张老的工作室,步入了张老的摄影世界。张老坐在书桌前,熟练地移动着鼠标,调出一幅幅带着感情色彩拍摄下的精美图片。《踊跃卖公粮》、《数鸭蛋》、《推耙薅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手扶插秧机现场会》、《南门老街旧貌》……这些画面里有太多老高邮的记忆,虽然随着岁月的嬗递,许多景物如今已发生变化,但我们一样能感觉到一个真实的水乡高邮。

多年来,张老在国内外多家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发表大量高邮题材的照片,对宣传高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的高邮欣欣向荣,许多重大项目纷纷安家落户,高邮的经济驶入了快车道!记者从中选取了部分,听他说说照片,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农业生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高邮是农业大县,著名的鱼米之乡。千百年来,水稻种植均是以农民手插的形式为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大集体”年代,那时,农民们是集体劳动——挣工分。张老首先选取了一组反映那个时代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珍贵照片向记者介绍:“当时的农民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停地弯腰、弓背、插秧。为了提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当时在农村经常开展树标兵、寻找插秧能手等劳动比赛。”

记者注意到,这组反映高邮农民在田里劳作场景的黑白照片,五六十年代的都是手工劳作,到了七十年代则发展为半机械化插秧,照片上定格的农民们的体态、精神面貌,直观地反映了当时高邮农村面貌的变化。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农业机械陆陆续续进入到农民生产过程中,它们一次次解放着农村的劳动力。今天,更加先进的插秧机出现在高邮的田间。张老感慨地说,“如今农村很难再看到这样的场景了。看着这些照片,可以回味过去,也可以窥见未来。”

水利工程看发展

昔日的大运河不像如今这样宽,经过几代人的辛苦、紧张开挖、修建和拓宽,才有了如今运河整体面貌的改善。

“运河拓宽工程工地”、“水利大军挑大圩”、“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从春季开始,数以万计的民工聚集在运河堤岸挑、挖大堤,场面热火朝天,气势庞大。这组老照片上的民工们争相干活的景象,正是那个年代高邮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真实写照。多年之后,张老再看到自己以前拍摄的这组照片,仍是百感交集:“真感到欣慰——因为我的镜头记录下了珍贵的历史,留给后人的是历史资料。”

那个时候摄影师很少,虽然当时张老已不再担任摄影记者工作,但他仍总是忙碌在许多水利工程现场,参加了许多艰苦的拍摄工作。那时候交通不便,只有乘船或步行到现场。为了方便拍摄,有时张老就和民工们同住在工棚里。“那是一个一切都即将重新开始的时代,所有人都士气高涨,大家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张老选择的这张照片里,最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情绪。虽然张老已经想不起这具体是哪一年拍摄的,但那种气氛,那种场景,他却记忆犹新。

如今的大运河宽阔而美丽,张老由衷地赞叹:“这两年,运河堤又实施了‘三改二工程’,河堤上还安装了健身器材、休闲椅,真正成了高邮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市面貌变化大

“城区新、旧面貌”,“蝶园广场新、旧貌” ,“南门大街新、旧面貌”……看着这组对比感强烈的图片,让人很难将过去低矮和拥挤的老城区与现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联系起来。“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最有发言权之一的便是摄影。”张老动情地说,出于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眷恋,他经常用镜头记录高邮城的变化,并且在此过程中,他都是有针对性地拍摄一些具有浓厚时代特征的主要街道和建筑。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邮城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城市在默默“长高”,繁华速度越来越快,张老抑制不住拍摄的冲动,他觉得要拍一张大场景的照片来记录下高邮的发展面貌。航拍需要大量资金,在当时还没有这条件。后来张老发现高邮最高点就是老电视塔,于是,正值壮年的他爬上了100多米高的电视塔,拍摄了一张弥足珍贵的“城区旧貌”的照片。

“城区旧貌”中的高邮虽然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但高楼仍然不多。作为城区繁华地段的中山路、府前街,承载着高邮城百年风雨沧桑,青砖黑瓦的民房杂乱无章,使高邮城布局看起来凌乱而局促。建市以后,高邮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张老又用镜头捕捉了高邮城的点滴变化,感知高邮发展的脉搏。这组照片中,高邮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居民小区数不胜数,新区建设日新月异。

虽然年事已高,可是张老总是精神矍铄,肩背摄影包不停地进行摄影创作,继续用镜头记录着高邮新的发展和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还走得动,我就不会停止摄影。”

人物简介

张元奇  笔名:小溪。1936年4月出生,江苏高邮人,工艺美术师,高邮市老干部局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老年摄影学会理事,扬州市摄影家协会艺术顾问,高邮市文联顾问,高邮市摄影家 协会顾问。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地方报社从事摄影工作,后来业余从影至今50多年,有数千幅作品在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斯里兰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国内发表、入选、获奖。1993年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1997年出版《神州风采水乡风光异国风情》摄影作品集、1999年摄影作品入编《中国摄影家》CD-ROM光盘并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2005年出版《国风乡情》摄影作品集、2006年12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从事摄影工作50年”纪念证书、2008年3月荣获高邮市政府首届文化领域最高荣誉奖“秦少游文化奖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