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1 00:00:00 作者: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巨变60年”之交通篇
我市地处里下河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水乡。过去,高邮人外出办事、货物运输,基本上是以船为交通工具。特殊的年代,交通的不便,大多数的高邮人固守家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解放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古老的秦邮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传统的高邮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思想开始活跃,千方百计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
回顾高邮交通的发展和变迁,从解放之后一段较长时期的“以船代步”,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要想富、先修路”和“村村通公路”,再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打通东西、接轨沿江,构建大交通、融入宁镇扬”的发展战略,全市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实现全面小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如今,高邮物畅其流,江海河湖沟通,公路水道联运,农副产品俏销大江南北,工业产品飘洋过海,高邮人可以自豪地周游世界。
全力铺筑小康路
记者经常去农村采访,与年龄稍长一点的农民、基层干部聊起过去的农村交通,无不皱起眉头,感叹一言难尽。一位曾在临泽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告诉记者,与兴化交界的洋汊村,虽然距集镇只有10多里的路程,但过去由于道路不畅,村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销不出去,老百姓始终生活在贫困线上。改革开放后,洋汊村交通落后的状况才有了逐步改善和好转。如今洋汊村生产的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据了解,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十五”以前,我市交通状况可以概括为“路网碎、路况差、危桥多、秩序乱”。境内低等级的公路占73%,到处是小路、断头路,路与路之间连接不畅,更不能形成网络。全市共有桥梁1561座,绝大多数为过去的农用桥、过水桥,且60%为危桥、险桥,群众意见纷纷。由于管理不到位,货车、客车、农巴车、出租车、三轮车,抢市场、抢道路、争客源、争货源矛盾不断。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高邮经济社会发展受制于交通的窘境十分明显。每年人代会期间,有57%的议案涉及到交通。
落后的农村交通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少农民望着眼前泥泞不堪的道路从心底发出感慨:“到什么时候,我们偏僻的农村也能像城里一样,铺上水泥路,通上机动车?到那时,我们养的鱼虾、种的农产品,就能卖上好价钱。”
面对农民追求畅达交通的渴望,从2003年开始,我市大力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掀起了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从此,一条条宽畅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为农民与外面世界搭建了一座座致富的金桥。
九月的秦邮大地,正是金秋收获的季节。车行宽畅的澄营公路:澄潼河水潺潺奔流;金黄的稻穗阵阵飘香;蓝天白云,碧水绿树,交相辉映;与澄营公路相连的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汇成了一幅希望田野的美丽画卷。
澄营公路全长25.6公里,途径龙虬、周山、周巷三镇,是三镇农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是三镇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2006年,我市投资7000万元,对澄营公路进行了修建,建成单向两车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通车庆典之日,沿线农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比过年还要高兴。
“澄营公路未修之前,坑坑洼洼,破烂不堪,路面狭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进城里办个事,往乡下拉个物,很不方便。好不容易谈到了一个投资项目,客商一走上澄营公路,便直摇头。”周山镇一名镇干向记者感叹说,现在可好了,路畅了,经济发展了,农民增收致富了。据悉,澄营公路通车以来,已有好几十家企业来龙虬、周山、周巷三镇投资兴业,使三镇工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轨道,翻开了辉煌的一页。
司徒镇是我市水产养殖大镇,过去由于交通闭塞,许多水产品销不出去,贱卖在塘口,烂死在船头。随着马横公路、安大路、周八路等相续建成通车,司徒水产品销售瓶颈被打通,销往全国各地,农民因此富裕起来,过上了小康生活。司徒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沈连登高兴地说:“路通了,一通百通。如今司徒4万亩水产品销售通四海,财源滚滚达三江。过去,养殖亩效益只有几百元,现在达到几千元;过去,池塘发包租金,只有几十元,现在塘口条件好了,发包租金节节攀升,平均近千元,高达1440元。路着实给司徒人带来了财富,让司徒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浓墨重彩“十一五”
要说高邮交通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效果最明显,当属“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加快发展交通 ,科学地规划了“十一五”交通发展目标。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快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5.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8倍,比“九五”期间翻了近三番,其中公路建设投入119184万元,桥梁建设投入6170万元,车站、码头、港口以及基层站、所等交通设施建设投入24106万元。
为了加快推进、强势推进交通骨干道路建设,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市骨干公路建设的决议》。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学规划了市骨干公路交通网,制定了“七纵五横”骨干公路建设规划,五年内计划新改二级公路249.4公里。经过五年强势推进共建成283.63公里,完成投资51597万元,较好地完成了“七纵五横”规划建设任务。先后建成了邮仪公路20.3公里,大外环13.95公里,安大公路南段12.4公里,车樊公路17.05公里,周八公路卸八段4.45公里,周巷北段4.2公里,六周公路9.4公里,马横公路28.74公里,扬菱公路天菱段11.04公里,送桥段4.5公里,澄营公路25.04公里,营舜公路18.84公里,乔三司公路24.23公里,车伯公路15.22公里,邮卸公路11.0公里。
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我市抓住省为民办五件实事的机遇,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五年来共建成乡通村公路340条计1214.16公里,完成投资31546万元,全面完成了第一轮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全市282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农村公路网络已经形成。
同时,我市加大全市危桥改造力度,五年来共改造县乡道危桥90座计2109 米,完成投资6170万元,有效地保障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安全。另外,我市还在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共计投入24106万元,其中投入6500万元,新建高邮汽车客运站;投入260多万元,改造乡镇客运站;投入69万元,建成了21对停靠站亭、249对站牌;投入1080万元,完成驳岸护坡9000米;投入580多万元,完成212艘船型标准化改造;投入66万元,对3艘渡船更新;投入1200万元,对35辆客运车辆改造;投入110万元,建水上垃圾收集站1座;投入780万元,对运东船闸进行了大修;投入1200万元,完善城区公路收费“一站四点”布局;投入1231万元,对县乡公路进行了维修;投入1300万元,实施京杭运河“三改二”工程高邮段水下工程;投入9600万元,建设高邮京杭运河港口码头……
继往开来看今朝
高邮“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的大投入、大发展,为高邮追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保障。2008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又完成投资5.43亿元,建成地方干线和县乡公路4条91.84公里,乡通村公路60条90.96公里,完成危桥改造79座,建成乡镇客运车站7座、候车亭80个,完成京杭运河高邮段“三改二”工程,扬州港高邮运河港区正式投运。
今年,我市克服交通建设负债6亿多的困难,继续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计划完成投资5.4亿元,重点进行省道网改造,以打通对外通道,进一步提高对外通畅水平,努力追赶全省步伐。
另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公路2436.37公里,,基本上实现了“131”的目标,即城区10分钟内到达高速,乡镇30分钟内到达高速,行政村1个小时内到达高速。
伴随着333省道京杭运河新民滩特大桥的开工建设、淮镇扬铁路的建设开通……今后,古老的邮驿之路焕发青春, 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生于斯、长于斯的高邮人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了,水乡货物运输更加畅通了,古老而又年轻的高邮将以更加开阔的胸襟融入大江大海,走向世界。